今年春节回老家,我搭公交坐过了站

01

工作第一年的春节,我像所有异乡人一样,提前订好车票,准备回家过年。

与以往上大学时不同,今年春节假期要短得多,晚得多。收拾好衣物,够一周换洗的。穿上外套,看上去还算光鲜。带上一些天津特产,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出发了。

一路上没有特别的情绪,可能是因为三年前回来过一次。那时候家里的老房子、旧街道还在,一切都是记忆中的样子。只有开车出了城区,才发现周边的公路确实变宽了。

02

后来读研期间,一直没回家,从同学、亲戚那里也听过一些家乡的变化。

“东城区新开了一家沃尔玛,生意好得不得了!”

“南城的购物广场你知道吗?搬来了好几个大品牌。”

“西城的电梯楼卖得特别好,一年涨了好些钱。”

我听着这些,总不自觉地切换成吐槽模式。

说什么东城西城,整个城区还不如北京地铁两站地长吧?

沃尔玛?是沃尔玛生活超市,还是沃尔玛家电中心?

大品牌?是班尼路,还是美特斯邦威?

好些钱?每平能涨一千就算到顶了吧……

于是,家里的长辈在群聊时经常暗示我,大城市房价多贵呀,还是回来的好。

我总是礼貌地笑一笑:“先工作几年再说。

03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作者笔下那个满是山寨货,薪资微薄的老家,也正是我印象中的故乡——那座四五线城市。当列车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再有亲戚劝我回家工作,我就举例这位作者的亲身经历,来个“致命一击”。

事情发生转折,是在到家后的第二天早上。

我爸开着车去给亲戚朋友们拜早年,坐在后排的我看着窗外的一切,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过去一放学就堵车的路口,现在红灯要等90秒。曾经我偷偷钻过网吧的小巷,如今变成了六车道的柏油路。另外,我还看到了路边繁忙的沃尔玛,购物街里令人咋舌的品牌,以及远处气派的高楼住宅。我一打听,原来那个小区的房价一年涨了三四千。

接下来的几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我的家乡。以前坐公交,只要在路边一招手,司机就把车门稳稳停在你面前。下车时,喊上一声“师傅,待一脚(停一下)”,你就能零误差地到达目的地。

记得以前最不可思议的纪录是,一百来米的路程,司机停停走走,接送了四波乘客。结果这次回家,公交车司机严格遵守到站才停车,于是我理所当然坐过了站,以至穿着冬衣的我在太阳下走得满头大汗。

04

在老家生活了近20年,还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我从小学上到高中,家里几乎没有人建新房。人们都住在十几年的老房子里,过着悠哉的日子,“没有买卖,也没有伤害”。而这次回来,光我数得过来的新楼盘就有十来个,比过去十几年的总数还要多。这次没等亲戚开口,我主动问了他现在的房价。

“六七千吧,有的还在涨呢。”

“这价格你能接受吗?”

“还阔以(可以),打算年后再买一套。”

“现在房价涨得快,多买一套不会错的。”

听完从事地产行业的我给出的建议,这位亲戚的表情又轻松了不少。但此时我的心里却不是滋味。在天津工作了半年多,一个月的工资居然买不起老家一平米的房子。

就在对话结束的那一刻,坚持多年的我似乎有些动摇:回家也许并不是一个退却的选择。

05

在北京、天津求学七年,我切身体会过大城市的繁华和喧闹,热情和拥挤,机遇和暗礁。即便有人抱怨、有人离开,所有这些仍然吸引着我,在这片摸不清未来的天地里寻找自己的可能。不管房价是一万、五万还是十万,都不曾动摇我的决心。

这七年,我从未考虑回家工作的可能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家乡就像保温盒里的一碗粥,虽然温润可口,但毫无波澜。二十多岁的我,如今需要的不正是在大城拼搏的那一份快感和躁动吗?

可是当我再次经过家乡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到林立的高楼掠过身旁,总有一丝挫败感让我感到难堪。人们都把家乡称作梦想开始的地方,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里的水土就养育着我们。

那时的一条街,仿佛要走很久,那时的一家店,好像贮藏了人间的美味。但是伴随着成长,见过了大城的世界和外面的精彩,回过头才发现,那条街原来那么短,那家店早已关了门。久而久之,对家乡的记忆就定格在那个窄小破败的瞬间。

偶尔被人问起,“你老家在哪?”

我总是含糊其辞,“一个十八线城市而已,不足一提。”

不过,在大城里奔跑,我会忘了只有小城才能治愈我的疲惫;在大城里寻梦,我会忘了其实小城才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一次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我看到曾经的家乡,那个在时间里定格了很久的小城,依稀变成了我梦中的景象。它对我微笑,向我招手,问我要不要同行。我踟蹰在原地,竟无法言语。

06

假期就要结束了。临走前,大家围在一起吃着最后的团圆饭,亲戚们的话题自然又回到我身上。

打算节后买房的那位亲戚说道:“大城市房价挺高的吧?还是回家的好。”

这次我没有拿那位作者举例子,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先工作几年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