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批评李贺:“此儿误矣!”杨慎怒怼:老东西你不懂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 ◆ ◆

内容来源 |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诗鬼李贺,一个命运多舛的天才,因父亲李晋肃名讳与“进”同音,在讲究避讳的古代社会,李贺学而优则仕这条路从他出生那天起就被断绝了,又从小体弱多病,年仅27岁就去世了,人生虽然短暂,但李贺留下了许多浪漫奇绝的诗歌,我喜欢李贺的浪漫,但我真不太愿意读李贺诗,不是不爱,是真难懂,尽是些“奇形怪状”的想象。杜甫不是说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吗,李贺同学把诗圣思想贯彻到底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雁门太守行》很容易被入门的朋友当做一首七言律诗,但“雁门太守行”这个题目,本身是古乐府旧题,“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所以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李贺也是借这个题目发挥,写了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因为雁门地处北方边境,战事较为频繁,所以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这个题目来反映战争之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是形容战争形势紧张,黑云是指战火铺天盖地,一个“压”字写出了敌军声势,浩浩荡荡地向这座孤城压迫而来,自然也就反映出了守军这一方面的处境十分艰难,这是写敌军围城的严酷形势;甲光是铠甲被太阳照射闪出的光,向日是迎着太阳,金鳞开是说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这一句写的是守军,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们严阵以待,一点也不感到慌乱。

这两句诗虽然把战争局势描写得非常严酷,但后人解说特有意思,王安石嘲讽说:“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你既然黑云压城,从哪里看到阳光的?明朝杨慎看到这句点评当时就不服了,说你王安石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我就同时见过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再说了,这都是艺术手段,你懂不懂啊你!

王安石不是称李贺为“此儿”吗,显得非常不尊重,杨慎也没客气,说:“宋老头巾不知诗。”老头巾就是指迂腐的老儒,老法海不懂爱,老头巾不懂诗。从唐至明,穿越几百年的嘴炮,一笑。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满天,可见战事之激烈,又恰巧在秋色里,我们知道秋天是肃杀孤寂的,周围的一切好像都被消音了,花草树木都死寂了,只有战场上还在厮杀,秋天的肃杀与战场的厮杀,两相对比,更显得战争的惊心动魄;

燕脂就是胭脂,胭脂一般是红色的,形容战士的鲜血像胭脂一样红,鲜血和塞上泥土相凝,变成了紫色。说明这一场战争惨烈异常,双方都有大量伤亡,才能把土地都染了颜色,守军一方本来就兵力薄弱,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援军,恐怕城破是迟早的事,因此前面这4句的描写,也为后4句守军到来做好了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援军在夜里行军,所以半卷红旗,有两个原因,一是减少风阻,行动更快,二是偃旗息鼓,为了隐蔽,这不,援军很快就到达了易水边,“临易水”三字,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点明了交战地点,第二层,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说明守军和援军的战士们,都做好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豪情。援军刚刚抵达交战地,就赶忙擂鼓助威,投入战斗,但是塞上真是天寒地冻,鼓面上凝了一层霜,所以鼓声低沉,敲不响。

这也写明了战争局势的惨烈,以及交战环境的恶劣,在如此困难重重的局面,战士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一句有典,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筑台,放了许多黄金在台上,告诉天下贤人,本王不惜重金求人才,故称黄金台。李白《行路难·其二》也有“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句,所以黄金台就是指君王的深恩厚意。既然君王对我们有深恩厚意,那我们自然该誓死报效君王,所以拿起玉龙宝剑,冲上战场,奋勇杀敌去吧。

李贺真的是个“鬼才”,他竟然能把战争描写得“浓墨重彩”,有黑云、有甲光、有秋色、有胭脂、有紫色、有黄金、有白玉,这些色彩又有灰暗的,如黑云,暗写敌军声势浩大、气焰嚣张;又有浓艳的,如甲光,向日之光显示了守军的雄姿英发,慷慨悲壮。

李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种种颜色调和之后,将其融入悲壮的战争画面中,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在李贺的画笔下,诡丽而奇幻。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