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课”与“书生课” ——从肖培东和王焰的两堂语文课说起

“文人课”与“书生课”

——从肖培东和王焰的两堂语文课说起

【刀按】2015年5月28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语文教师研修学院成立,我应约参加。东辰是“民办公助”的新机制学校,虽立校不足15年,但发展迅速,体量庞大,小学、初中、高中,师生万余人,仅语文教师,便有200之众。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有效提升教师能力,是校方一直在研究、考量的问题。针对全体语文教师成立的这个研修学院,是方式之一。

成立仪式简单。毕竟是学校内部,又是私立性质,所以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来宾致词,祝启程校长的激情演说,既代表了方方面面的意思,又体现着学校行政的意志。更有意味的是,他们以此搭台,唱了一出名为“走向语文深处”的好戏——东辰国际学校的王焰老师上了一堂“深海阅读”课,关于唐代边塞诗的;应邀前来的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上了一堂涵咏深蕴的“品读”课,关于李商隐的《锦瑟》。

应会议要求,我最后作了一个简单的交流——他们说是“点评”,我哪敢,只是汇报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下面的文字,是当时交流的大致样子——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像,没有讲稿,甚至没有提纲,纯粹的“即兴”,而且是在事隔一个多月后应邀而作的回忆,整理时候又有所修饰,所以,只能是“大致样子”。

谢谢大家的掌声。不敢说是点评,今天两位上课的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通过这两堂精彩纷呈的课,我也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听课的过程中,也顺便想到了一些东西。所以我下边的这些话,顶多算是“听后感”的汇报。

基本的感觉,两堂课都很享受。虽然两堂课都是同一班的孩子,但因为执教老师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风景。王焰老师有关“边塞诗”的“深海阅读”,雄浑,慷慨,恣意挥洒,洋溢着浩荡的盛唐气象,确实体现出王老师“扫荡伪娘气息,重振大唐雄风”的教学意图。肖培东老师的课,围绕李商隐的《锦瑟》这首中国最古老的朦胧诗展开,细读,慢品,披文入情,引领学生一点点进入到文字中,沉浸在文本里,整堂课充满浓厚的语文韵味。

听课的时候,我想到了两个词:文人、书生,很奇怪的感受和想法,但是我觉得可以用来区分这两堂课。王老师的课,更像我所想象的“文人课”,他的慷慨,他的激情,他的沉雄,他的浑厚,让我仿佛置身辛弃疾词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有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情境,深切地感觉到他的“文人情怀”。

肖老师的课,更像我所理解的“书生课”,他从诗题开始,从“什么是锦瑟”、“作者写的是否是锦瑟”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到“思”、“情”、“忆”的意绪里,通过反复的诵读、涵咏,细细品尝,慢慢体味,他的温婉,他的儒雅,他的沉静,他的睿智,让我想起古时的书生,在私塾授业的情形,我的感觉,在他的课堂里,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书生意气”。

很显然,这并非是准确的区分,或者说,我并非是要有所区分。用这两个词语,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语文教师的两种风格,或者说两类形象。一类,就是像王老师这样的“文人情怀”,胸襟浩荡,悲天悯人,另一类,就是肖老师这样的“书生意气”,斯文优雅,温婉柔和——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情怀”二字,都是“竖心旁”,它是否意味着内心意气的外显和张扬?而意气的“意”,是“心字底”,它是否更多一种沉潜和内敛的意味?

而且,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也许所有曾经血脉贲张的“文人气”,如果像辛弃疾所说的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篱种树书”的话,最终都会回归到含蓄内蕴的“书生味”。从这样的角度看这两堂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王老师的课,因其洋溢着的勃勃生机,而彰显出宏大的语文气象,肖老师的课,则因其萦绕着的娓娓絮叨,而呈现出隽永的语文味道。

当然,语文教师的形象显然不只是这两类,比如说,还可能是综合这两类的第三类,或者其他的第四类,第五类,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确实看到了这两类教师的形象代表。或者说,我从今天的课堂上,看到了语文教师形象的两种可能,甚至多种可能。

同时我想说,这两堂课,其实从不同角度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走向语文深处——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话题。什么是语文的深处?我曾经写过这样几句话:“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把“课堂”换成“语文”,或者在“教师”前面,加上“语文”二字,应该很符合今天的场景。

按我的理解,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高度、厚度,都首先应该来自于教师;无论是王老师的高亢激情,还是肖老师的沉静点拨,都首先体现出教师的深度。没有这样的深度,就很难有学生的深度,也就很难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深度。

当然,真正的深度,往往是建立在广度基础上的,没有大海的广,就很难有大海的深。就像高度总是建立在一定宽度的基础上,没有宽厚的基础,也就很难有雄浑的高度。所以,说来说去,“走向语文深处”的前提,是教师的素养深度和能力高度。无论是课堂教学变革,还是走向语文深处,必须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能够首先改变的,也是教师。维特根斯坦曾经说,唯一能改变世界的,就是让自己更好。

如果我们老师不努力改变,所谓的语文深处,就无从谈起,而我们老师的每一点改变,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改变。我想,这也是我们东辰学校专门成立“语文教师研修学院”的根本目的所在。

最后,祝福东辰的所有语文老师,能够在研修学院里既研且修,专业获得更好发展,能力得到更好提升,能够带领所有的学生,不断走向语文深处,走向语文教育的更深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