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钢书法作品集(有更新,艺术交流,欢迎转发)敬乞教正。
艺术简历。 学子永刚、姓氏许,公元1964年出生。此“刚”为父命,不可违;故笔名用“钢”,无欲带刀之意!号塞北一樵夫,籍贯陕西汉中人。
海南省玉蟾书画院副院长, 海南省书协会员,海南省道协副会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礼书画家。
作品被国内外政,商,及民间团体广泛收藏;常发表于各种专业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为各地寺庙,刊物和企业题名。
自幼秉承家学,耳闻目染,好读书,惜时,曾以好学名当时,“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为其座右铭。后拜名师陈竹朋,徐毓泉为师。一长欧,篆,隶:一精魏碑,章草。师教森严,十三年临帖不许创作,期间聆听教诲,谨遵师命,无越雷池。临帖有张迁、、麻姑、神策军、九成宫,五柳先生、爨宝子、龙门、羲之草诀、书谱、谏之、伯虎、征明、自元、元白等诸帖。
坚定认为,具备传统基本功的书法,才是代表中华不二的书法艺术。长期体味各种笔法,知一通而百通,举一而反其三,而立后始创作。由于尊师好学,深得尊师厚爱与赞誉。因资质愚钝有辱师之清誉,时时愧疚,常以勤奋补羞惭之心。
同时遍览古今中外名著,尤好国学,并研习书论,对《书谱》和丁文隽《书法精论》尤为景仰,并任当地书法老师,因恐误人子弟而居心忐忑。 数十年 习书已成习惯,然自知作品属心高手低,却得同好推崇,虽诚惶诚恐,亦身心鼓舞,坚定向学之心。今知天命,亦云:“老牛自知夕阳短,何须扬鞭自奋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鲜”。
心为学子,将一生不渝,希望得更多老师不吝赐教,使学生书法臻与成熟。 既立习书之志,便当勤奋不已,永钢不肖,愿与同好为华夏书艺之传承与弘扬,尽一份绵薄之力!
客观评价《圣教序》:王羲之书法,自梁武帝以帝位推崇后,其在书法史上之地位,至今未被撼动。后世除继续推崇外,几乎未有微词。山人斗胆说一点自己对《圣教序》的看法,看看是否能够合了一部分书者心意。
一般人写羲之的评论文章,都是写赞美之词,这是有好处的经验做法,因为人人都说好,我也说好自然少打。山人不然,先说客观的。
《圣教序》,这帖也历眼三十余年,期间很多帖从不喜欢临读到喜欢,从喜欢又到不喜欢又转而喜欢,如其它诸帖,不论怎样,只要入了我手既视为珍宝,反复临读,不敢懈怠。羲之很多帖如《十七》《快雪》《兰亭》等,非常容易看懂和喜欢。《圣教》则不然,不好读懂,由于上述诸帖的定位,感觉圣教书风不太吻合,有这个想法就对了,圣教首先是集字,所以行气不畅,字形结构不是那么美。据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考证,《圣教序》的字可分为三类。一是鉴真(证实确实是摹自真迹);二是存摹(属于怀仁加入了自己意思);三是存疑(在钩摹或刻石的时候已经走了样的)。如果某些字走了样,并非那时的人不敬业,而是那时的工作条件十分有限,因为这些字大小不一,需要缩放;清晰程度不同,需要辨识。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之风,对书法全方位的艺术发展方向,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圣教的笔法在那个时期是划时代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块丰碑,圣教中的笔法,成就了后来很多伟大的书家。
所以读《圣教序》要带着思想去读,才可以慢慢领略其中的美,甄别出不足之处,它还是我们提高鉴赏力的一本好帖。
《丑书论》丑书,最近一段时间,这话题在书坛斗争较激烈。山人以为大可不必。丑书者甚至引经据典说王羲之,颜真卿等当时也横遭时人批评,似乎丑书要立与书法艺术之列,也是时代进步之必然也。(山人文章写不好,只能说个大概意思,敬请关注本人文章的高人,看见以后展开论述。)在下以为书法艺术和丑书是有区别的,书法艺术是靠扎实的基本功完成的事情,是专业人做的专业事。丑书古来就有,非今日之产物,反对丑书的本身可能不是那么妥当,我就不反对丑书。水果刀是干嘛的,顾名思义是用于水果上面的,但是切土豆行不行,肯定行;毛笔是干嘛的,是用来按法度写出漂亮的字,抒发情感的,那我要抒发情感,为什么不可以拿毛笔使唤。太极拳,少林拳需要基本功,可是没有基本功就不允许比划比划吗,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些群体至少是爱好者,是书法艺术传承的群众基础,应该不用打击。任何人都有权力,使用任何一种道具,抒发情感的权力,没有基本功可以写字,可以弄拳。根本的区别是丑书没有根源,没有规矩,没有规律,任笔为体。只是任性而已,平心而论,丑书者比谁都想写好,写不好着急尼,又不想放下笔,这是没有错误的。以后的理论家应该给其归个位,山人姑且称之“构成字”。但是王羲之,颜真卿等可不是丑书的鼻祖啊,人家可是基本功好的一流一流的。怎么证明丑书不是书法尼,一个简单的根据就是但凡丑书者基本功都不好,凡是基本功好的,就写不丑。又曰心理审美趋向说,既然心理审丑,那何以自己着装那么光鲜。所以可以丑,也有存在,但是丑不是道理,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审美者也应该宽容。人家着急的声嘶力竭,上窜下跳不容易。就如同本山人,钓鱼不上钩,扔石头激起千层浪过瘾。丑书的存在是正常的,以前有,今日有,以后还会有。会煮粥不是厨师,穿龙袍不一定是皇帝,戏子多。丑书存在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别有用心,混淆视听。(樵夫书论,敬乞矫正)
《永钢说法》儿童的书法教育,应该是正确的引导,要告诉先生不论怎么写,不论进步有多快,好,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那么就不要迁就孩子太早创作。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很不容易,但是不良习惯的养成却很快。而且带孩子出来的目的是观摩,学习。让孩子创作实在得不偿失,可能我们坐实了捧杀的事实。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在前进中否定自己,这是正常的,说明临帖的观察更加仔细入微了,本来这就是进步。可以让孩子每个月留一张作业,进行比较,一定会看见进步的。而不是为了保持学习的激情去过早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才是最重要的,要相信孩子的接受能力。
《樵夫说法》关于用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笔必须洗干净,如果笔中有干枯之宿墨,会牵扯笔锋的舒展。不能用干枯的宿墨增加其腰力,如果觉得腰软,可以选择兼毫或狼毫。开笔以前要发笔,使其笔锋柔顺。但是书写时要试笔,因为发笔用的是水,水在笔中,墨不能充分融合于笔锋中,书写效果不好掌握,控制。要将笔中水分用纸吸干,然后与墨中反复舔笔,使墨汁完全融合于笔锋之中。墨是含胶的,与水有个融合度,这个度就要靠书者来调和好,在这个前提下,作品的第一个字,才可以完全达到书者的心意。很多作品第一个字阴的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因。
《辨帖》古之书论除逸少,过庭,包氏,丁氏等少数著书出己意者,其余多相互借鉴,抄袭也。 古人云“欲研书法,辩体为先”,此仅告知习者孰谓真草隶篆,至于何以识帖,所诉者鲜矣。 学书一世,携帖一世,帖不离手。常读慢慢了解,很多帖读着读着就喜欢或不喜欢了,后又互相反复于老之将至。因此学书辨帖至关重要,辨体入门,辨帖方可取其奥。初始不知帖中每字优劣,通常一股脑通临,实则谬也。多临固然不可少,分辨实乃要旨。学习各种书体,第一取其自己特别喜欢的字,强记字形。第二找特点明显,偏旁确立,如上中下,左中右结构,天覆地,地载天,横担走之等结构。第三严格把握笔画形态,转折之特点。第四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同类型字体,如“借”“腊”等。第五很多帖特点非常好,字形结构好的不多,(此类问题隶,魏情况多一些)就要临结构稳重,字形美的。第六要能够发现问题,用心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这样才可以慢慢提高鉴赏水平。第七要明确学习法帖的目的,是学习其书法各种书体的特点,笔法,领略和探究古人心机。因为书体循序渐进的演变,各书体之间都有一些相同,区别不同,丰富我们的笔法,领略古人神韵与智慧。 临帖,读帖是一生之事,能够具备辨帖能力,决定我们书法造诣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 发一组《石门颂》,看看与很多师友眼睛里的石门颂是否一样美。(樵夫书论,敬乞矫正)
《永钢说法之隶书》中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更替那个时期,诸子百家都是在百花齐放中争鸣。这当然的包括了文字的进步。世间事物交流的繁杂,以及进程之迅猛,不论大篆很快发展到小篆,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种新兴的书体:隶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它暂时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隶书,是由篆发展,把园笔变为方笔,里面充分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使隶书那么美,又那么拙,承着古,和大篆,小篆,以及后来发展的魏体,唐楷一样,(过程中还有秦隶,汉简等)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永远的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当然,由于历史的进程还在飞速发展,所以除唐楷外,隶书和其它书体一样,也在实用性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没有给它们太多完善的时间,所以除少数的几种巅峰之作,如曹全等,隶书较少的有通篇完美的范本。那么学好隶书就要综合学习了,毕竟笔法和结体相对简单,应该穷其一体,然后方笔,园笔各归类几种,相互借鉴。隶书字形还没有发展到极致,所以很多字形还没有摸索成熟就不用了,导致很多字形不但不好看甚至难看,学习起来要能够分辨出优劣,借鉴诸隶,用心揣摩,才可以有出新意(主要介绍正,楷书,并行发展的其它书体,本章没有介绍)。一孔之见,限于水平,敬请大方斧正。转载需注明出处。
《永钢说法》书法之法,自古以存。既然有法,必须尊法。自觉尊法者比比皆是,如王羲之等旗帜性领袖,只有尊法,才可有创新。此理人尽皆知。无有今日对昨日之传承,明天也走不进太空。谁敢言不要昨日经验之传承,就做原子弹。中国书法必须回归正确传承,才会有发展。才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张扬个性是个人的事情,书法这场事情,必须守法。有识之士众多,华夏文明不容颠覆,毁灭,自觉传承,不要为不可告人之小九九,做千古罪人。
关于执笔(樵夫许永钢书论)很多师友看过我写字,也有很多师友没有看见我写字,今天笔会不经意时拍了个写字的相片,平时我的创作身边是没有人的,我是要在安静的,舒适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所以几乎很少有执笔的相片,笔会的时候又都是写的创作“成熟或定型的作品”而且我写字的时候,看的师友都累坏了,我任何时候写字都要安静,便于我静心思考,那种时候我的师友都很尊重我,几乎没有谁会接电话或大声讨论“今天大白菜多少钱一斤”。现在将相片分享出来,解一些师友心中的疑惑。因为我出锋体现出来的效果,很多师友不相信是毛笔写的,质疑是其它书写用具。 首先,我的用笔,国内很多师友都看见过我的笔帘,里面装的都是中国传统毛笔,兼毫(个人习惯,是使用过诸如羊毫,狼毫,兼毫,长锋,短锋后的选择),大中小号都有。 很多的老师写字,所以有很多执笔的动作或姿势。应该说各有一套,都有办法。因此我也有一套,数十年的实践,尝试,适合我自己的一种方法就是:“指实,掌虚,平腕”好像古人也这样说过,姑且不用管这些吧,就算暗合吧。先说“指实”古人就说“指实”而已,却没有说透那个指头实,一只手正常情况下五个指头,个个都实吗?有虚的吗?是有区别的!我是大拇指,食指这两个指头实,是控制笔的基础和最为核心的关键。这两个指头是如同圆规的规心,以这两个指头为基点,以书写的字的大小为依据,可以调整执笔高度,(通过腕的辅助使转,调节高度)可以画圆和几乎始终垂直于字的中心;中指在食指下负责往回拉,无名指负责往出顶,小指辅助无名指,几乎完全是虚指。指法要有虚实,而且虚实需要随时调整,实则涩滞,虚则羸弱。掌虚最好理解,如同掌心有个小鸡蛋,如果掌实就会牵一动万,势必要向前靠向指头,而指头又会由于实掌之故靠向掌心;这仅仅是指掌的关系,那么实掌之害还在于,由于笔杆要垂直于纸面实掌又会使手背和手腕形成不适宜之角度,使其血脉不通,书写不能达顺畅之意。虚掌才能够达到适宜的立起之角度。平腕所指是手腕平行于纸面,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调整离纸高度。尤为重要的是使转全在手腕,以使转能够达到字的撇,捺及正常的竖之末笔为执笔高度为宜。指,掌,腕虽各司其职,却相互协助,虚实变化需要因字制宜,随时调整,有实有虚。以上观点,只适合本人,琢磨不精,错漏难免,不影响他人执笔方法,个人有个人之心得,重在交流,公共平台就是百花齐放,言论自由,有同感的欢迎转发(学生也借鉴别人文章多),只要觉得有益处。反之,敬请斧正,批评;一并的都回以真诚感动,
《书体》欲研书法辩体为先!自华夏有文字以来,书体之变千态万状究其原因概而有四;一曰书之形如古文山水日月,形异而异。二曰书之具如甲骨文以刀刻,笔画削瘦体势简古平直,古篆籕削竹为笔濡漆当墨笔画停匀体势圆密。三曰书之用如幡信为虫书,印多谬篆,官狱繁而隶兴奏章多而草出。四曰书之人如逸少风流信本严整得心应手体随情迁。书法因人操具因用依形。四种因素毕备才能够成为体。一种因素变化书体随之变化,变化之多无语言尽。虽如此亦去小异而存大同分别归纳删繁就简,也就知道书体的大概了。书体见于载籍首推许慎说文。 樵夫归纳主要书体曰大篆曰小篆曰隶书曰章草曰行书曰草书,至正书(今楷)。 王愔列三十六体韦续五十六种吕宗杰所列多至百种,其中颇多附会穿袭之词耳。(传世大类书体称古文佐书谬篆鸟虫等)
《读帖》读帖是书家必备之功课,与临帖有着几乎一样的重要性。读帖可以尽其目光所到之处,博览群帖探究取奥,可以奠定鉴赏力。读帖越多鉴赏力越高,如同一个人立于万壑峰顶,眼界一定开阔。不读帖鉴赏力一定有局限,在山根之下的眼界与峰顶的景致是不能同一日语的。越读帖越知道华夏书法是文人整体智慧的结晶,越不读帖越叫嚣“创新”。根本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继承才有一点点创新的可能所谓厚积薄发,没有继承就不是创新。就算是拿毛笔写的也不是书法,叫什么不知道,但是不要糟蹋蹂躏书法。给书法一点最后的尊严。读帖如同游历人生,寨雀之举安可比鲲鹏展翅乎!读帖可以使人有自知之明,会使人谦虚,知道中华有好书法有楷模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无止境的注入我们学习的旺盛的激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书家,请读帖!但凡书道,如不得法,用力愈多而愈难工,所谓南辕北辙是也。
《关于章法和书作内容》一般来说,古人的章法和书写内容我喜欢,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传承。古人的作品只所以具备收藏价值,一是书法本身美二是内容美。也正因为如此,作品才由于收藏者由衷的喜爱而被精心收藏而经世历久。而现在的所谓“后现代”和“创新派”书写的书法本身姑且不论造诣高低,就内容大多是一图大,二如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一样贴家里(仅把*****的内容,改换成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厚德载物等)“德”厚不厚也不去管它。这样的作品和内容,就算是收藏了应该也不会有好的收藏价值。华夏独有的书法艺术,需要有正确的传承和弘扬,真正美好的作品,和好的章法的作品,应该会被正确的传承下来的。
“疏处走马,密不容针”。一幅乃至通篇作品的谋篇布局,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每一个字,字与字,上与下,行与行之间的考量,一定是在坚实的基本功的前提下,不但要娴熟的书写每一个单字,使其流畅,还要因字制宜的使其产生疏密,跌宕,晦明变化的,流动的,让文字具有强烈的生命感染力的作品,一件作品的本身,是一个书家对待生活态度的心灵写照。匠心独运的前提是书家的人文素养和生活阅历之融合,书写的完全是当时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一个书家的风格会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具备坚实的基本功前提下,才能够体现。
唐代张怀瓘论书“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指的就是书法点画功夫,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书法点画功底,从中也可以看出内心世界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和对审美追求标准。作品内涵越丰富越耐人品味。什么是书法的内涵呢:情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于一点一画传情传神。刘熙载论书“以士气为上,士气即书卷气。学养深,情趣雅,格调新,用笔真,诗情画意中的内涵也在其中了。
《真艺术》只要有公正的平台,就会出现真正的艺术。
书法之道,难于精神变化,不难于规矩方圆;凡精神变化之才,必出于规矩方圆之手。
《书法流派一》分别书法流派的标准,是以时代为经,书家为纬,以书体划区域,以师承判其分舎。大致可分五大时期的风格流派。第一期黄帝至秦末。主要流传是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杂器金文及秦泰山会稽琅琊刻石。第二期前汉至三国,由籕,篆变隶,由隶变真行草。这个时期的书法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变化最多的时期。因为书写用具之改良,由应用艺术更进为美感艺术。主要有碑版,印玺,瓦当,金文以及流沙坠简五种,出现了汉篆,汉隶,汉草,汉行的书体。第三个时期是自晋至隋,结束了古书的局面,开辟今书之源,完成了书法的所有变化。(限于微信篇幅无法展开叙述)这个时期的书法,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西晋承钟张衣钵风流恣肆,无两汉朴厚之风别曹魏雄强之姿。东晋书法更趋婉媚笔札之工成千古绝调。南北朝分南北派。南派远追钟张近法二王婉约之体势;北派匠心独运无所师承,泯规矩于方圆蕴奇巧于朴拙。隋朝书法内承北朝朴直外收南朝绮丽,刚柔相济疏朗俊整。(待续)
《书法流派二》综上所述,书法自此分南北两派,虽然北派(也称碑派)有必须存在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但是一直无法与南派(也称帖派)的所谓正统的书法地位分庭抗礼。究其原因无非是当衣服不仅仅是遮体和御寒时,美饰占了上风;当手中的刀不仅仅为了砍柴的时候,佩剑占了上风;当我们的发声不仅仅是为了交流的时候,美妙的歌声比较受欢迎。即过庭书谱云“古质今研”。但是对于今天探究书法艺术的后学,应该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学习,不要有入主出奴的思想,正确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书法艺术。
第四时期自唐至明末。这个时期基本上都是循规蹈矩,古意尽失。太宗独尊右军南派大盛,初唐虞欧禇三家鼎力,中唐颜真卿陶镕分篆雄伟一洗南朝浮艳,李阳冰中兴篆书张旭振草颜真卿真书并驾齐驱,晚唐柳公权融欧禇颜成一家,然“矜持过甚去古益远”。五代杨凝式徐铉称雄书坛。宋太宗出《淳化阁》亦尊南派书法日趋卑弱。北宋苏黄米蔡矫唐拘谨之习力求放纵,专长行草及各体。南宋诸儒尚礼学视书法为枝叶故无名家。元以松雪为一代宗匠妩媚圆润有别与宋。明代书法无特点,楷有唐人之严整无其险峻,行草有宋之潇洒无其豪放,续松雪圆润之风遂成骨柔筋软之态。第五个时期自然是清朝。清代书法是中华书法最繁荣,最开放,最公平,艺术成就最高,学术理论最丰富的时期(待续)
《书法流派三》居于农耕文明的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少了拼命才得富贵的念头,家有余粮谁愿奔波,并非水乡江南雌了男儿。相对于逐水草而居十岁便骑羊射鼠的北方游牧民族,打起仗来自然力亏。清以异主中华,自只不足系汉人之望,于是“范我文明”,适逢始业各帝英明天禀,文武兼备故能宏开昌运、各种学术之盛人才之多,媲美汉唐。书法一道呈百川汇流,上至古文籕篆下而南北两派及唐宋诸家,皆有精擅之士且能融会贯通,不论书法造诣之高和书法理论著述之丰,皆超越前朝。书法大家略而概之有傅山,郑板桥,铁保,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金农,包世臣,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郑孝胥,邓石如,吴大澂,吴昌硕,桂馥,伊秉授,何绍基曾国藩王仁堪黄自元…尤为一提的是,由于清代殿试特重书法,“苟不恭书则不能阶清,显至卿相”所尚整齐圆润别成体裁,号称《馆阁体》。
华夏书法书体演变,以其简略的方式予以介绍,也为自己以后著书写个大纲。如能简单做一小小普及,学生幸甚。限与学生水平有限,及篇幅所限,不能展开尽述,难免错漏,恳请方家不吝赐教,学生万分感谢!!!
《取法》小时候听老人讲,中国人老早就不安份。活的好好的老想飞,然后身上弄上翅膀愣住山下跳,结果那哥挂了;还有一哥弄个大炮仗坐上,结果那哥也不见了…然而他们就成了后人的经验,以至于现在人造跑快快的飞行器,都要学习,尊重,崇拜以前的东西,丝毫不敢走捷径,比聪明,所谓另辟蹊径的没有。
书法,也是一样。所有的艺术皆以创新为贵“胡为书法必取法古人乎”云创新者,言其终极非言始学也。倘若学力不深功夫未到,竟驰鹜于创新之高论,弃前贤瑰迹宏规于不顾,另起炉灶,自开新疆,其实高不过丘陵,下不及川泽一定是事倍功半。
书法之精,取象为先。历代前贤所留墨迹碑文乃象之至近而易取者。凡初学心迷结构之理,手乖挥运之方,至于何谓筋骨神韵茫然不知。唯有就此至近易取之象,用心长期临摹,精博自然有得于心,融会贯通,出于己意运法自然,取法前贤而不为前贤所困,学书至此,乃可入创新之林。前人所留甚伙,然非所有皆可师法。取法乎上乃人所共求,何以所取不同者,予以为取法之要告白同好;始学取法一定真书,待其精熟在加多种碑,帖临习。以羲之天才初学卫夫人,后取法李斯钟繇曹邕张旭等等,与此同时囊括目光所及的所有碑帖,耳闻目染反复临读爱不释手,悉心洞察好中之好与美中不足之上法;虽未大好但可取之处甚多,此为中法;经过长期玩味,才可以有高的欣赏,鉴赏力。不可以抱残守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晋帖唐碑端秀严整淳而无疵应为首选。六朝精品亦富如二爨猛龙黒女石门铭等等。然而一代有一代之风格,和优点。善学者撷英取华愈博愈妙,不善学者菁华未得疵颓先呈。
书法不可偏颇,知帖是碑非者陋,是碑而非帖者僻,尊魏而卑唐者偏,尊唐而卑魏者腐。
书法必须有继承,才可有创新。只有借鉴了古人的经验,才可以成就今天的成绩。
师古不泥谓之新!!!
《践行~关于笔墨》现场创作是最大的不对,提笔即挥更是书家的错误。(仅指书家,不含画家)此时此刻和彼境此界,笔墨纸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分析过纸和墨的关系,今天交流一下笔和砚的关系。“写家不用他人之笔”这个问题基本上现在“上档次”的写家都做到了,所以基本上写家出门都自己带笔(特殊,突发,意料之外的情况除外)笔的湿润干枯,是随着搁置时间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存墨之砚也是随着气温和存具的变化而变化:笔的干湿程度决定书写的结果,如果笔太干,直接影响运笔的使转,以及粗细,流墨和笔的走势,这种情况不是身体好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砚对墨的关系,也是决定书写效果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砚是有生命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一直在吃水,墨里的水份一直在发生变化;哪怕使用磁盘,随着笔在墨中的搅动和空气的挥发,墨的浓稠都在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现场最终的作品质量,和书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使用自己熟悉,调和恰当的笔墨纸砚的作品质量,以本人愚见,至少减掉40分。如果在自己的工作室都调制不好这些关系的,那现场更是“每况愈下”。可以“瞒天过海,牵强附会的自圆其说,”但是瞒的了别人,瞒不了自己,更瞒不了明眼人。请出的书家一定是要在,安排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创作好的作品。笔墨纸砚是有生命的,掌握在有生命的手中,就更加赋予了其作品的生命力。书法是细活,必须慢慢来。闹哄哄的出来的“现场出来的作品”,也就只能称其为“现场作品”罢了。(樵夫书论浅,谬误难免,对现象不对人,切勿对号入座。愿意接受指导,以前书论,也有很多朋友分享与转载,在此一并的表示感谢,恳请指导和批评,祝福同仁学习愉快,万事如意)
书法
作者:塞北一樵夫许永刚
笔砚精良,平生一乐!
序:自古有很多关于讲述书法的专著。比如汉蔡邕的《笔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永字八法》;隋智永的《心成颂》;唐虞世南的《笔体论》;张怀瑾的《评书药石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笔法十二意》;宋姜燮的《续书谱》;苏霖的《书法钩玄》;明丰坊的《笔诀》;李溥光的《雪菴字要》;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笪重光的《书筏》;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书镜,(也称广艺舟双楫)》;丁永隽的《书法精论》;还有《宣和书谱》;《书苑菁华》《书法正传》。其中精粗不同,各有特色,但都是文言文著述,我现在以白话文写作,不作古人艰深的言论,力解古人意会之疑阵。继承书学而惠及学子。为华夏书艺传承与弘扬,尽一份绵薄之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