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石塘赋
【刀按】吟诗作赋乃古人雅趣,今人多不为也。或以文人通病,以前写过诗,后也作过赋。戴镣铐跳舞,难以随心尽性,偶有佳句,喜欢者,不过“二三子”。蒙石塘小学王凯校长抬爱,命作“石塘赋”,苦思冥索半月,殊难下笔。
此赋核心“儒雅”,是学校现有特色和追求。“石塘”本以地为名,难与教育关联。但我到学校“公干”时,曾戏言石塘即“池塘”,一则因学校为“一环路以内的农村学校”,狭小,逼仄,二则由梭罗之语而引发“好学校当是一方池塘”之感叹,既有对学校现状的摹画与写真,亦有对教育的寄寓和期望。
赋成,反复推敲,并多方征询,终至此等模样。检视赋类旧作,七八篇矣,但最为满意的,唯此而已。敝帚自珍,乃存于此。
尤可记者,赋后注释“薪火”一词时,联想到“薪水”,有感而在QQ空间里留下一句“说说”:“薪水”之上有“薪火”。教育人,或当有“不为‘薪水’为‘薪火’”的情怀和情致吧。
石者坚也,而含金玉;塘者润也,乃生万物。石与塘合,既通天地,又化阴阳,矛盾处显自然之道,和谐中寓教育之魂。
始于东岳庙,石之所来乎?近临安昌江,塘之所由乎?或以此故,学校虽无石无塘,但遥观其形,似塘也,俯察其里,实塘也:是朱熹所谓之半亩方塘,如梭罗所言之人工池塘。
立校百年间,石塘因岁月而流转;进入新世纪,学校以儒雅而彰显。儒者,柔也,雅者,正也;因儒而生雅,以柔而养正,石塘之道,即池塘之道,亦教育之道也。历十余载探索,经众师生践行,儒雅教育,遂落于地而生其根,化于内而赋其形也:倡儒学,雅诵出焉;重儒师,雅声响焉;承儒志,雅风起焉;行儒道,雅韵生焉;更有雅言、雅行、雅识、雅诲、雅趣、雅志、雅量、雅望……萃然云集、蔚然风成焉。
赋曰:石存精神,累经风雨仍如初;塘有气量,惯历春秋竟守拙。儒持节操,柔而不弱堪称师;雅化内蕴,谦而有致终成人。正所谓:儒而礼正,欣闻书声琅琅;雅而灵动,静候生命芳香。赋咏靡绝,传续教育薪火;弦歌不辍,看我儒雅石塘!
谢云
乙未年初夏于绵阳
【注释】
1、石塘小学前身为始建于1906年的东岳庙小学,已历近110年光阴。
2、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以“半亩方塘”喻指学校。
3、梭罗有言:“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出自《种子的力量》),我深以为,好学校应该就是这样的一方池塘,详见拙文《像池塘一样的石塘》。
4、石塘小学首提“儒雅教育“,在2004年前后,迄今十有余年。前后经历两位校长倡导,得到众多师生践行,今小有成矣。
5、“儒者,柔也”一句,见《说文解字》卷八:“儒,柔也。”
6、“雅者,正也”一句,《白虎通·礼乐》云:“雅者,古正也。”《毛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孔子有“诗教”之说,诗教亦教也。
7、“石塘之道”、“池塘之道”均指向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之成长规律、学校之发展规律,正是“教育之道”的核心。校长王凯治校方略有“大智若愚”、“和而不同”、“方圆有度”、“无为而治”诸语,亦指向于自然规律。
8、石塘小学开发有校本教材《雅诵》,有为古诗谱新曲的系列歌曲,我称之为“雅声”。儒雅教育之核心指标有“儒雅教师”、“儒雅学生”,所谓“雅风”、“雅韵”是也。
9、“雅言、雅行、雅识、雅诲、雅趣、雅志、雅量、雅望……”诸语——
雅言:《论语·述而第七》:“《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颖达《正文》云:“雅言,正言也。”按《辞海》的说法,“雅言”作为古语,其意类同今所谓普通话。此处系由“雅”之美好一义的引申。
雅行:行为雅正。《汉书·卜式传》:“齐相雅行躬耕,随牧蓄番,辄分昆弟。”颜师古注:“言其行雅正,又躬耕也。”
雅识:高明的识见。《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亦敬惮焉。”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谓:“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南朝梁刘孝绰《为鄱阳嗣王初让雍州表》:“犹当王戎雅识,羊祜尚义。”
雅诲:雅正的教诲。《后汉书·朱穆传》:“希李老之雅诲,思马援之所尚。”唐韦应物《赠丘员外》诗之一:“格言雅诲阙,善谑矜数馀。”
雅趣:高雅的意趣。张宇《赠皇甫德章》诗:“雅趣钱神外,高情酒圣中。”《红楼梦》第七六回:“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雅志:平素(即一向持有的)的意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明高启《咏隐逸》之一:“子平谢累辟,雅志在隐居。”此处用“雅”之“美好”义。
雅量:宽宏的气量。魏晋时有“名士风度”之说,强调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外表的宽容、平和。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所谓“不失名士风流”。
雅望:清高的名望。《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群等传评》:“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亦指仪表美好。葛洪《抱朴子》:“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10、守拙:指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宋欧阳修《辞宣徽使判太原府札子》:“大抵时多喜於新奇,则独思守拙;众方兴於功利,则苟欲循常。”《红楼梦》第八四回:“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守拙”亦有“抱朴”之意,强调“纯朴自然”。《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菜根谭》亦有“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之语。
11、柔而不弱:此处之柔,远承“儒者,柔也”之句,近应“节操”一词。古之儒者,胸有“浩然之气”焉,用孟子的说法“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为人师者,亦当如是。
12、谦而有致:谦和而有情致。《三国志》云“(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古有“雅人深致”之说,指高雅的人情趣深远,举止不俗。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云:“此怪行踪可云隐秀,即其料理刘生,不动声色,亦有雅人深致也。”教育所要成就的,当是这样“谦而有致”的人。
13、“儒而礼正,雅而灵动”,王凯校长对“儒雅教育”的重新界定和阐述。
14、赋咏靡绝,传续教育薪火:“靡绝”即不绝。“薪火”语出《墨子》,原指点燃火的柴草,或点燃火把。后人常以此比喻学术传授不绝。清人张通典《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薪火传姚江,遗书俟博访。”又有“薪尽火传”之说,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成玄英注疏,有“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不灭也”诸语。意旨“柴虽烧尽,火种仍然留传。”以“薪火”喻指教育,古今通例。苏格拉底尝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拙著《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亦从禅门“传灯”、“传心灯”得意,联想周梦蝶之诗,自序为“我们都是燃灯人”。
15、弦歌不辍: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辍,停止,中止。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学校作为传承文明之所,理应始终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所谓“弦歌不辍”也。《庄子·秋水》云:“孔子游於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2015年5月26日凌晨补注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