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笔记¬——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理解:技、艺和道的关系

在初中,已经学过《庖丁解牛》。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再读到这个故事时,发现从艺术的角度看,其中的内涵很深! 能帮助我们理解:技、艺和道的关系。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

创作上乘的艺术作品,必须在技术上不断修炼过关。

但是纯技术的效用,与艺术的效用和享受是有明显差别的。

(一)

首先是道与技的关系。技是技能、技术、技巧。庖丁说他所好的是道。道比技高出多个数量级。由此可知:道与技是密切关联着。技是载体。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

(二)

庖丁在技术的修炼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心很静,用心专一,非牛不看。能把其它干扰一律排除在外,全力以赴地把精力投入到一点:专心研究解牛的技术。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泛指多年的意思。庖丁经过很多年大量实践和总结,在研究上更深入了。深入到牛的内部结构。在技术上能尽精微。在精神上与牛融为一体,以至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随着技的不断提高,庖丁的技术,已经上升到与道合一的高度。所以能“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实际上,这是艺术家技术修养的功夫,通过对具体的艺术活动,得到启发,并升华上去。由技术进乎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体道”。

(三)

纯技术的效用,与艺术的效用和享受是有差别的。

对于同样的技术,到底是艺术性的还是纯技术性的,在其精神与效用上是有区别的。

纯技术上的效用是物质方面的满足

就技术而言,解牛的动作,只需注重其实用效果:把全牛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从纯技术上所得到的效用,是由技术工作所换来的物质方面的满足,比如报酬。拿到后,再买自己需要的物品,然后得到的满足。这也是现在许多人工作目的。纯技术的满足,不在技术的自身,也不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在工作之余,花钱过程中的满足。

庖丁解牛的特色,在于“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艺术上的效用。这不是技术自身所需要的,也不在技能考核之列,可以说是无用之物,却能自得其乐。这却是由技术所成全的艺术上的效用。是高超的技术所带来的额外的价值。

艺术上的享受,即是精神上的享受

庖丁在解牛所得的享受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是他在技术游刃有余,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和肯定,自己得到精神满足。是他在技术自身(完成工作中和完成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是艺术上的享受。

如果庖丁没有“所好者道也”的大方向,他只会和一般解牛的工人一样,满足现状,或者比较上进,有对技术提高的要求,只是枯燥的为了技的提高而提高。但技术的提高不会升华到艺术的层面。因此得不到艺术的享受。与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的感受是一样的,没有兴趣。

艺术上的效用和艺术上的享受,正是庖丁“所好者道也”的具体内容。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的提高中见道。

想起初中学的《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在文章的结尾欧阳修写到:“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的确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卖油翁唯手熟尔。虽技很高超,却没有上升到艺的层面,更不用说道的高度了。

(四)

庖丁解牛,与庄子所追求的道,在什么地方有相合之处呢?

第一,由于他“未见全牛”,他与牛的对立解消了,即心与物的对立解消了。他能全然感受物,对物的感受全面而丰富。

第二,由于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的手与心的距离解消了,技术对于心的制约解消了。能得心应手。

由技术的解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于是他的解牛,成为无所束缚的精神游戏。他的精神因此产生了自由感与充实感。这正是庄子把道落实于精神之上的逍遥游的一个实例。

庖丁因技而进乎道,不是比拟的说法,而是具有真实内容的实践。上述的情境,是道在人生中合一的情境,也正是艺术精神在人生中呈现的情境。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作品;庄子则由此而成就与道合一的艺术人生。

注:本文是学习了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第58至66页后的学习笔记。

图为尚谷拍摄的华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