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苏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炒) 紫苏叶各120g 陈皮60g 甘草30g

【用法】为细末,每服6g,开水送服,日3次。若作汤剂,酌减其量。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证析】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阻现象。津气升降出入都以少阳三焦为其通道。卫气能在三焦正常运行,有赖肺气宣发肃降,肝气疏泄条达,脾胃升降转输。平素气郁不舒,一经外感,立即影响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失疏,气碍其津,津气交阻,成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机理。胸闷脘痞虽为津气阻滞共有证象,此证舌苔薄而不膩,显然偏于气郁。故舌苔薄白成为胸脘痞闷是否偏于湿重之辨证依据。其基本病理是:风寒束表→卫气宣发受阻→三焦气郁。

【病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

【治法】理气解表法。

【方义】外感风寒,不用发散之品,表证不能解除;内有气滞,不用理气之药,气机不得舒畅。所以,此方是由疏散风寒与理气化滞两类药物组合而成。苏叶性味辛温,能开肺气痹郁,宣通体表毛腠,温散外束寒邪。使寒散腠开,肺卫津气能够正常宣发于表,则寒热无汗等表证可愈。表邪闭郁,影响三焦津气失调,气郁湿阻而生痞闷,又宜理气化湿,通调津气。苏叶不仅能够外散风寒,又能醒脾化湿;得芳香化湿,畅气醒脾的陈皮为辅,则行气化湿功力为之增强。再用香附疏肝理气,令其条达,三药兼顾三焦,使上焦肺气能正常宣降,中焦脾气能正常输运,下焦肝气能正常疏达,则三焦通畅而痞闷自消。用甘草旨在舒缓经脉,调味和中,合而用之,能呈理气解表之效。

此方在选药和配伍上反映了四个特点:

①选用苏叶为主,既能外解表邪,内疏通气滞,又是芳香化湿之品,一药具备三种作用,选药颇为精当。

②三焦为津气共同运行的通道,此证虽以气郁为主,津行不畅亦为形成痞闷的因素之一。此方紫苏叶、陈皮都能芳香化湿,充分利用了二药的行气化湿作用。

③紫苏叶、陈皮、香附三味药物能够调理肺脾肝三脏功能,照顾到上中下三焦,充分反映了卫气的升降出入与三脏有关,用药应当兼顾三脏。

④其中甘草缓急之功,能兼顾经脉挛急,通调气血之路。由于此方药仅四味却能反映表里同治,津气经脉并调,三焦兼顾的配方法度,谓其结构谨严,选药精当,亦非过誉。

【应用】

1.以表证兼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为其辨证要点。

2.可以根据偏表、偏里、偏热、偏寒、偏上、偏中、偏下、偏气、偏湿九个方面加味。偏表:表证突出者加荆芥、薄荷。偏里:不思饮食为主者,加神曲、麦芽。偏寒:加生姜、半夏。偏热:加黄芩、连翘。偏上:咳嗽有痰,加桔梗、半夏、茯苓。偏中:腹部胀满,加藿香、厚朴、大腹皮。偏下:兼见胁痛加柴胡、枳壳、青皮。偏气郁:加大腹子、厚朴。偏湿滞:加砂仁、半夏、茯苓、薏苡仁。

【歌括】

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紫苏二药随,

甘草和中兼娇味,风寒气郁服之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