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设而活得人们。

最近我发现,大部分活着就是为了一个人设。

前几天有个二十九岁的姑娘找到我,给我留言说了很多。

这姑娘被省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中度焦虑重度抑郁。原因为何,来,听故事。

姑娘是我们大葱省某个贫困地市人,重男轻女比较厉害。姑娘上面有个姐姐有个哥哥,然后她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给抛弃了。

收养她的是亲姑姑,家里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比这个姑娘大十几岁,在姑娘很小的时候他们已经结婚生子。

姑娘的姑父也就是养父,对她很好,养父做生意,从小到大姑娘吃穿什么的还是比普通同龄人好一些。

养母从抱养她的时候就态度很明确,三个儿子指望不上,养她是一种投资!养母会时不时的说一些让姑娘不要忘记他们养育之恩之类的话。

姑娘刚上高中的第一次大考考的不好,养母在房间外面给养父说:咱们花那么多钱养她,她再考不上大学,那咱们不是白养了?养父没有任何反应,虽然姑娘知道养父对她很好,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但是养父当时没有反应的反应却像一把刀一样插在她心上。

她的三个嫂子更是态度明确,养了她就必须让她回报。姑娘快大学毕业的时候,三个哥哥和嫂子一致让她回家工作。

有一次养母给姑娘说是她嫂子说的:不让她回来孝敬你们,那你们养她干嘛?姑娘说她也弄不清这到底是嫂子的原话,还是养母自己的意思。

不过姑娘大学毕业以后还是留在了省城,因为老家那里真的比较落后。姑娘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母年龄比同龄人的父母大不少,所以毕业工作以后她很努力的回报他们,尤其是养父吃的穿的还有药,基本都是姑娘买给他们。

后来养父得病,早期癌症,姑娘把养父接到省城来治疗,费用和三个哥哥平摊,因为是早期,医生建议用进口药,因为效果好,抑制以后复发,但医保不报销。三个哥哥不同意,最后姑娘自己掏钱给养父用的药,养父恢复很好。

把养父送回家以后,养母到处给邻居说是自己儿子拿钱看病,多孝顺多孝顺,没有她的半句话。她只是笑笑,不说话。

姑娘亲妈那边,从小到大没有管过她,没有给她花过一分钱。而且整天以亲生父母的角度对姑娘家的事指指点点。听说姑娘赚钱给养父看病,又想着来分一杯羹,姑娘心有戚戚,觉得怎么也是有生恩。但又觉得要是生母对自己但凡有一点感情,会把自己送人?然后那么多年对自己不管不顾?

当然姑娘在讲述过程中,一直把养父养母称为我爸我妈。可见是个善良知恩图报的姑娘。

姑娘说:从小到大,听过的最伤人的话,基本都是来自家里,小时候经常偷偷哭,慢慢的,变成了敏感脆弱的人,还特别爱胡思乱想,我讨厌自己的这种性格,我很羡慕那些大大咧咧的人,他们活的多开心啊,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开心过。为了让爸爸妈妈觉得没白养我,为了不让邻居哥哥嫂子说闲话,几乎那么多年赚的钱都贴补家里了,但一句好话也没有换来。

她问我该怎么办。

我说我这种人吧,没有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孝顺”“听话”这些词,也觉得忍辱负重之后的云开月明在现实社会百分之八九十不会出现。所以你要做的是把家里的那些爱恨情仇先放一放,把七姑八大姨养父生母这些事也放一放,首要任务,要找回你自己。

你是否想让别人看见你,想让养父母知道你的真心,应该如何去做?他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要的那种存在感和内心归属感如何才能出现或者如何才能让自己安心?这都是你现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像很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吃不饱了也要贴金在脸上,这个脸不是这样要的,先满足内需,再说外贸出口的问题。先问清自己的需要,再说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

就像那种自己家都顾不上,老婆孩子还饿着肚子,却拿着钱去做慈善,去关心别人的人,引得后院起火,老婆孩子怨声载道。这种人也是为了个人设,你说他对或者不对,角度不一样,评价也不一样。

所以你想要什么,你得问你自己。

她很感谢,说那么多年很焦虑,想着这个想着那个,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需要什么,和内心真正的安全点在哪里。

人设,人物设定。

也许上帝造人时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既定的人物属性,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个潜藏在自己内心,可以给予自己安全感、归属感、快乐感和成就感的人物设定。

但现在的人大多都被外界的环境和各种因素所影响着,像木偶一样被牵制,挣脱不了无形被束缚的线,内心痛苦挣扎,表面却还要云淡风轻,谈笑自如,久而久之,如何不抑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