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176号作品】 李茂奎:老家换瓦(组诗)

  老家换瓦(组诗) 

李茂奎

1

父母不在了

再也无人支撑着老家的老木房

老房子的顶梁柱倒了一般

屋顶的瓦也被岁月把一片击成数片

再也无人打理透过断瓦的炊烟

风雨浸蚀着房子,也浸蚀着思乡情

2

瓦盖着屋檐下的鸟窝

却盖不住我童年的往事,那时

一到下雨天

雨声还在外面,雨就到了家里

屋外大雨屋内也大雨

叮叮咚咚地流进屋里的

排着队接雨的脸盆水桶里

有时半夜雨丝在床头织线

淋湿了我的童年

也淋湿了我的呓语

3

不能再让雨水在屋顶屋里撒欢

买来新材料做成的瓦

堂兄选了一个吉日

请来一伙人给老房子换瓦

瓦,长满青苔的岁月

在他们手上翻飞

像干农活一样熟练

名叫吉相的侄子在梁上犹豫

我在下面朝他喊一声

随便朝哪个方向盖都是吉相

侄子的名字,决定了瓦盖的方向

4

雨水打在盖好了的屋上

我站在屋檐下,我在想

能否找回瓦上我的乳牙

这还是我原来的家吗

之后,我又背井离乡

老木房仍在它的老地方 

吹过山顶的风

一个个风力发电机组

改变了吹过苗寨山顶

依然古老的山风的用途

林立的风力发电机组

给不知往哪个方向吹的风立规矩

把在山顶窜来窜去的无规则的风

改变它们约定俗成的风向

变成有序地往叶片的前方行走

也颠覆了村民世俗的眼光

风只会吹熄火把吹熄煤油灯

如今不用柴油不用水坝

风和机械的结合

只是叶片无休止的轮回

高高的山顶,长出了电力和光明

风力发电机组在山顶,强势地吹着

大风起兮云飞扬

风一过,古老的草木低头让行

让风爬上粗壮的钢管

把山顶的风制造成另一种姿态

制造再生的能源

也把村民的疑问

“它会把这里的风都卷走吗”卷走了

风力发电机的叶片

是风的肢体语言

日夜不停地给山岗扇着风

山岗凉爽惬意地睡着

山风醒了,村民也醒了

叶片重复的转动声

却如节日吹奏的芦笙的声音

印在村民的梦里,新奇却美妙

山顶的风,错过了落花错过了流水

没有错过时代

与风力发电机  风电互逐

让风有了时代的温度,点燃人间的暖

兄弟返乡

1

那时

怀揣梦想,远离故土

在异乡

打拼青春

故乡的人们

以及农事耕作

成了离乡的记忆

孩子

留在家乡

成了一个新名词

那份牵挂

从手机穿透而来

眼泪打湿的乡音

哽咽,凝噎

每年春节

回家的渴望

被各类运输工具

挤爆

之后,家乡与城市

在选择中徘徊

但步伐仍坚定

仍愿成为城市的

乡村风景

2

当一种新的号角

在村子里吹响

兄弟返乡了

眼里不再是熟悉的画面

耕牛远去

炊烟不再袅袅

在眼前的是

砖房,大棚

还有火热的

脱贫攻坚

不在城市里的

工厂车间

手握冰冷的生产线

转身投入了另一个车间

--扶贫车间

山上田里水里

种植养殖

兄弟被各种新技术

搞得手忙脚乱

原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

原生态

现在吃着

各种政策养料

在兄弟手里

都成了规模

(日子笑声朗朗)

每次回乡

兄弟酒歌里山歌里

变了歌词

唱的都是

时代强音

走出家乡的方式 

坐在老家木楼前

望着对面公路上驶过的班车

不时有人上上下下

要么从远方回乡

要么有人从家乡去远方

农村,就是这样被一辆辆班车

来来回回拉空的

我们那时候离开家乡

是通过一场考试

怀揣的是求学的梦想

他们现在离开家乡

是通过一张车票

怀揣的是致富的梦想

一个人的走出

带动了更多人的走出

我们从老家的木房走出

他们从老家的砖房走出

出走的不同的形式

都是改变命运的方式

孩子教育问题 

那时,孩子闹了

我们买东西给他们吃

零食成了小孩的玩具

现在,孩子闹了

他们拿手机给孩子玩

游戏成了小孩的安静剂

那时,我们拼命教孩子说家乡话

怕回老家无话可说

现在,他们拼命教孩子说普通话

怕在外面无人可说

吃  玩  语言

一些细小的东西

却体现了社会的代差

飞在城里的麻雀

没有成群结队,没有呼啸山林

只能一只只单飞

街边一棵棵从乡下移植的绿化树

孤单地栖于其枝头

在树上鸣叫

哪里是你的故乡

你是随着进城的人飞来的吗

夜晚,你又归何处

或树梢或无人居住的屋檐下

成了你新的家乡

飞在城里的麻雀

就是流浪在外的故乡

农具店

农具店里,锄头镰刀箩筐

与节气一起生长

立春惊蛰立夏小满

农具比我们更早感知

一到时节,农具便在店里

模拟栽种或收割庄稼

农具听到布谷鸟的召唤

在村庄迎接牛叫和鸟鸣

静静地催生节令催长庄稼

见证农业的生长叙事

走在农具店铺前

就能听到农作物在田头生长的声音

那个卖农具的男人,安静地坐在店里

不吆喝,也不走动

仿佛只是陪伴路边卖水果的妇女

慢慢地消磨一天

年复一年,农具有着一个梦想

何时也成长的现代一点

冰上巡查员

季节从春季成长为冬季

气候从温暖成长为寒冷

一场寒潮,打湿了山峰上的电线

瘦弱的电线瞬间丰满起来

此时

你们像候鸟

飞向冬天的候鸟

一到冰雪季节就飞了出来

被一根线牵着

飞向冰天雪地

在山间在雪峰

人们走路看地上

你们走路望天空

从一棵电杆到另一棵电杆

从一座铁塔到另一座铁塔

从一根电线到另一根电线

深一脚浅一脚地

踩在起起伏伏的山峰

被冻住的日子吱吱作响

冰雪掩盖不了前进的路线

覆盖不了为民服务的路径

你们仰望天空

白中看见天空的蓝

而人们却看见了你们党员的红

2

你们揣摩着电线的高度

和线上冰雪的厚度

想办法把冰凌击退几步

走在坡顶,高山的海拔变低了

每座山峰,在你们脚下

都变成了起伏的五线谱

奏响冰鞋乐章

偶尔跌倒,除冰装置摔出去

但信念仍紧握

用责任当瞄准镜,对准寒冰

将冻住的坚硬击落击碎

(这是电线减负减肥的良方)

居民的温暖不再被冰冻住

工业生产不被冰冻

每一枪,都把冰雪封山的愿望

击穿

热血成了开关

把零下的温度调高,融解冰雪

人们不再知冰的寒冷

而知你们送的暖

此时,冰

柔情似水

花开山谷

--写给药谷江村

古老的山谷在群山中沉睡

一种花把它唤醒

掀开遮羞的山岚

以曼妙的姿势展开

东篱有菊,药谷江村也有菊

这里不见南山,也不见陶翁

我们不采菊,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撤回

以惊艳的目光

悠然观菊

看淡然于山谷的各形各色的美丽

一个原本寂静的山谷

以一种喧闹的方式打开

那是什么云?落在山谷里

人们纷纷掏出手机

以近景或远景的方式

装下黄如金、红似火、白似雪、粉似霞

别样的风景

这时,内存显得太小

一声声惊叫溢出手机

惊动菊花,落下一片片惊喜

其实,这只是老百姓

把一株株互不相识的菊花

在这山谷里

种成了一个个相互依偎的邻居

(如同互不熟悉的游客

在这里,紧紧挤在一起)

把扶贫产业,写成了近千亩的作品

老百姓生活风生水起

增收的村民

笑容如菊花般灿烂

喜悦漫于山谷

山谷,已容不下你的美

烂漫的菊花,装饰了多少手机屏幕

美景,花香,飘去很远

飘向远处的微信朋友圈里

一个山谷,成了一个时代史诗的缩影

花开山谷,药谷江村

一个陌生的渐渐被人熟悉的名字

美成了风景

作者简介  李茂奎,男,苗族,贵州天柱县人。当过警察、新闻记者,辍笔多年,曾在《民族文学》《青春》《文学港》《北方诗歌》《贵州诗歌》等刊物发过诗歌多首。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