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精粹]第190期:埃尔加的成名作 -《谜语主题变奏曲》

本期介绍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成名作 ——《谜语主题变奏曲》

=============

《谜语主题变奏曲》作品.36,作于1899年,是爱德华·埃尔加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管弦乐作品。

作曲家总谱上的题名是《一个创作主题的变奏曲》,"谜语"这一词仅指变奏主题而言。本曲由一个主要主题("谜语"主题)与十四段变奏构成。总谱上的题献是"献给乐曲所描绘的我的十四位朋友"。至于埃尔加的这十四幅"癖性的素描"所描绘的是什么人,埃尔加不愿加以说明。后人只能根据每首变奏曲前的缩写字母或绰号来加以猜测,好在研究埃尔加的权威们对于这"十四个朋友"的人选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只有第十三变奏曲的女主角稍有争议)。

乐曲的主要主题:作品一开始以清晰、柔和的音乐陈述主题,并构成其后各变奏的基础。主题若隐若现地徘徊于小调和大调间,导奏部份显得犹豫不决,就像作曲家忐忑不安地踏上自我发现旅途似的。在弦乐器奏出忧郁的几小节后,跟着由单簧管独奏引出一个逐渐升起而扩展的音型,但此时的乐音仍像向往什么似的;不久,音乐又回到起始时忧虑不安的主题。七度音程的反复下降,听来像是一声声的叹息。

第一变奏,C. A. E,据考描写的是埃尔加的夫人卡洛琳·爱丽丝·埃尔加(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抒情的变奏,主题改变节奏,分别出现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和单簧管上,似乎叙述妻子的温柔体贴。音乐由此开始,以爱抚的旋律展示主题。一个由双簧管和低音管奏出优美三连音音型悄悄融入旋律中,这显然是模仿作曲家回家时,必以口哨让妻子知道的习惯。音乐进入一段傍晚的静谧之后,变奏曲突然在一阵急遽的鼓声中并发,然后由浪漫多情的法国号引向寂静的尾声。

第二变奏,H. D. S. P,快板,描写斯图尔特-鲍威尔(Hew DavidSteuart-Powell),鲍威尔是钢琴家,曾和埃尔加(小提琴)和第十二变奏描写的大提琴家B. G. H合组三重奏团,埃尔加曾这样说:“每当开始演奏前,他总是先奏全音阶快速装饰音型,这里以十六分音符的乐节幽默地作弄他。”他弹奏钢琴时往往用力过猛的滑稽神态,是引发这段变奏的灵感之一。先是弦乐器,继之以木管乐器,迅速交替地以拉奏或吹奏的方式进行,从而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显示鲍威尔酷爱「狂暴」式的音阶。然后一个小小的颤音花腔号声,引入变奏Ⅲ。

第三变奏,R. B. T,理查·巴尔斯特·汤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他是一位歌唱家,其音色令人联想到低音管。他是戏迷,用低音管表现他的音色,以玛祖卡舞曲型变奏开他玩笑,小快板。汤森是一位相貌和蔼、性格有些古怪的演员。他常骑三轮车,而这段变奏正好唯妙唯肖地表现了他的举止动作。音乐一开始以低音管吹奏出笨重的举步姿态,接着双簧管又吹出他先是蹒跚行走着,继而迈着细碎步伐轻快地跑起来。描摹他说话、走路迟疑不决的神态。

第四变奏,W. M. B,威廉·米兹·贝克,一位精力充沛的英国乡村绅士,瓦格纳的崇拜者,善谈者,极快板。威廉每次出现总是先声夺人,音乐亦生动地描绘此种性格。由全体弦乐团奏出各式各样的乐声,象征主人正喋喋不休地向在座客人宣布当天活动的安排。接着是短暂的屏息,意味着客人们忍不住偷偷窃笑,静候主人发布最后的指示,然后「砰」的关门声,主人宣布完毕,即返身出去了。

第五变奏,R. P. A,理查·彭洛斯·阿诺德,19世纪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儿子,学者,喜欢室内乐,c小调中板。他是这段较严肃变奏的速写人物,音乐起初由弦乐器奏出宽广的旋律,在低音部的主题调上萦绕,木管吹出的间奏在其中趣味性地进行着,意味着阿诺德在其恳切的谈话中,不时插上几句风趣的旁白。

视频:《谜语主题变奏曲》

(主题、1-5变奏)

=============

第六变奏,Ysobel,埃尔加的小提琴弟子伊莎贝·费顿,埃尔加改用了名字,这位女弟子后来改拉中提琴,所以这段变奏中突出中提琴的效果,C大调,小行板。开始时由中提琴拉出的几小节柔和音符,是提醒听众弦乐交叉演奏的难度,同时也衬托出她的娴静之美。

第七变奏,Troyte,建筑家阿瑟·特洛伊特·格利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急板,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刻划其性格。这首变奏曲表现出他在艾尔加的指导下,竭力想把钢琴弹好,却又力不从心,因此出现一种急躁、手指不听使唤的神态。音乐以主题的中段为基调,愈变愈复杂,好像在表现埃尔加意图导正的徒然努力,甚至产生了反感。

第八变奏,W. N,住在18世纪摩尔凡附近一座18世纪宅第的诺布里家女人之一的温尼弗雷德·诺布里小姐,G大调,小快板。由单簧管装饰主题的优美变奏。音乐真实地表现了诺布里一家人所住的那幢十八世纪漂亮的建筑物,起始的优美音型是因诺布里夫人的清脆笑声而引发的灵感。

第九变奏,Nimrod,宁录是诺亚的后裔,圣经《旧约》记载他善狩猎,约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1860-1909),耶格的德文是狩猎的意思,其人稳重而诚实。回忆“夏日黄昏的一次长谈,我的朋友变得能说善辩,议论贝多芬,特别是他的慢板乐章之宏伟。”降E大调,慢板。

第十变奏,Dorabella,间奏曲,献给仿莫扎特歌剧《一丘之貉》中的少女杜拉贝拉的杜拉·彭尼(Dora Penny)小姐。她说话时欲说又止,特别动人,G大调,小快板。这个变奏的副标题是“间奏曲”。它的篇幅不大、结构简约,由三个要素组成:弦乐器使用颤音音型;木管乐器为之应和(暗示杜拉的轻微口吃)以及委婉多情的中提琴独奏,作为中间主题的延伸。

视频:《谜语主题变奏曲》

(6-10变奏)

==============

第十一变奏,G. R. S,描写希里福德大教堂的风琴师乔治·罗伯特森·辛克莱和他的爱犬丹。据说开头3小节是描写奔下河堤,跳进河里的狗。g小调,极快板。有一次辛克莱和埃尔加两人正沿着怀河散步,丹从岸上滚入河中,等牠费力向上游,好不容易游上岸时,牠高兴地向主人吠了一声。辛克莱当即挑战式地要埃尔加为此谱曲,结果就产生了此变奏中一开头的五小节。音乐根据主题的中段加以扩大,作有力的烘托,而在低音部引进轻快急促的断音,表示丹正猛力地拍水向前滑;同时这也象征着辛克莱弹奏风琴时无可挑剔的踏板技巧。另一方面说明了作曲者对朋友的赞许和尊敬。

第十二变奏,B. G. N,大提琴家巴西尔·纳文森(Basil G. Nevinson),行板,主题由独奏大提琴变成忧郁的小夜曲。巴西尔是和埃尔加及鲍威尔演奏三重奏时的大提琴手。音乐里的大提琴独奏,描写了埃尔加对这位“严肃、忠实朋友”的一片深情,音乐中所表达的友情,无一不使人想起《Nimrod》一曲。

第十三变奏,浪漫曲,﹡﹡﹡,据考这3个符号指正在海上旅行的拉迪·玛丽·利根(Lady Mary Lygon,婚后改为Lady Mary Forbe S-Trefusis),曲中片段引用了门德尔松《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主题。关于此曲,埃尔加写道:“星号用以取代某一女士的芳名,她在我写此曲时已远航在海上。”鼓声是象征远去海轮的引擎余音,回荡在上方的竖笛音乐则借用门德尔颂《平静海和幸福航行》中的一个乐句。门德尔颂的乐句在此变奏中出现两次。接着是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乐段,庄严的乐音愈升愈强,随着那艘巨轮由近而远,音乐也随之消失在远方。

第十四变奏,E. D. U,因埃尔加妻子昵称埃尔加为“艾都”(Edu),所以这首终曲实际是自画像,快板。音乐起始洋溢着奋发和自信的情绪,旨在回敬对他想当作曲家的抱负持怀疑和不支持的朋友们。曲中我们又再次听到他妻子的音乐。

整部作品在大调主题的凯旋式的宽广表现中得到概括,最后以欢快的急板告终。

视频:《谜语主题变奏曲》

(11-14变奏)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