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真伪鉴定,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用科技手段检测哥窑瓷器,最早是在1963年,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故宫博物院捐赠的“传世哥窑瓷片”、龙泉黑胎青瓷片、景德镇仿哥器、景德镇雍正仿哥器、杭州郊坛下官窑瓷片进行检测。然而,后来耿宝昌先生指出,故宫提供的传世哥窑器为1940年孙瀛洲先生在北京古玩铺中购得,而非清宫旧藏宋哥窑。所以检测结果不具参考价值。
哥窑列入宋代名窑,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把哥窑排于汝窑、官窑之后,排在钧窑、定窑之前,可见至晚自元末起,哥窑已被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
清末民初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的广州人许之衡,在其著作《饮流斋说瓷》说窑第 二中,对哥窑、龙泉章窑有专门的论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块纹,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暨清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逮宋制之精矣。但近年以来不甚为时人所重,困之价值稍贬。”“章龙泉窑——宋龙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龙泉窑,又名弟窑,前所述章生之哥窑即其兄也。章瓷舆哥别者,哥有纹、弟无纹,以是为特异之点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亦铁色。龙泉不自章始,古龙泉不易见,章所仿制大致同古,而较精致耳,今人但称章制为龙泉,古制已为所掩矣。明仿龙泉舆宋无甚大异,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清唐英在景德镇所仿,胎釉乃迥乎不同,大低豆绿色有暗花者,卽唐所仿也。龙泉豆绿者舆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於相混,今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称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许教授也以章氏兄弟传说为基础来讲哥窑和龙泉窑,提到唐英仿哥窑远不及宋时品质,认为自章氏开始龙泉窑就叫章窑,还认为明代仿龙泉与宋龙泉窑一样,变化不大,并细说龙泉豆绿与汝窑的异同点,云云,属于一个收藏家而非研究者的语气。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中,也记录了关于宋代哥窑的故事。清代《南窑笔记》关于“哥窑”的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 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
宋代哥窑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过,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可分为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胎呈土黄 色,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面均开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