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703

关于代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起步的伍氏兴隆,当时就有为数不少的出品是“发外加工”。伍老板说起当年车载斗量的海黄岁月,很喜欢使用的数量统计模式是:每个月一车一车的海黄材料源源不断地拉过来,再送过去,基本上一周一车,一年五六十车,十年五六百车。兴隆当年所用的“车”,规范的称谓叫做:手扶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后挂上一截露天车厢,广东地方的俗称叫做“农民兜”。在下见过不止一个的兴隆当年的代工,其中一位在台山大江隔壁的新会治下村落六堡,老一拨旧人圈内大大的有名。至今依然记得,六堡农庄那户人家门檐下喜气洋洋的雀巢,抬头见喜,喜鹊吉祥,喜气洋洋。

伍氏兴隆在台山大江本地的代工,子嗣当中的第二代,是网络红木江湖第一茬的版主级别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概尚在学徒中。

说来让人感慨,早期兴隆的海黄制作,不是如今名满天下的明式风格,而是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南派风格广东“妆”,行内俗称“广妆”,代表作是:莲花椅。

在下文革生人,父母早早就背离了传统的封建家庭一门心思跟党走,所以打小耳闻目睹耳熟能详的长物都是一简二陋三朴素的共和国款板式营房家具,直来直去,毫无线条美感。人生中头一遭见识四旧的传统家具实物,是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家中有这么一对两张类似的大红酸枝莲花椅中堂(那时候当然不懂大红酸枝这个称呼)。班主任是当年广东闻名的省优语文教师,老家新会七堡。。。。。。

所以三十年多后的2010年在伍氏兴隆见到海黄的广式莲花椅,倍感亲切。一来二去,这来龙去脉就恍然大悟了。

这一套八张的海黄,原本制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倘若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用名贵稀缺的海黄加工成这样不讨好的器型肯定是不算帐的脑子里进水了。)

按说三十年前的东西,论常理是早就不知道被贩卖得散到哪里去了,兴隆事先毫无征兆地截下这几件长物,完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九十年代中,或者末,有中间人传话,兴隆发现有人兜售八件一套的海黄莲花椅,价格低得过了头。于是明察暗访,这才发现,源头竟然是兴隆当年主要的某代工,按说对方也识货,怎么会报出这么低廉的价格?伍老板一琢磨:恍然大悟。敢情这材料钱的成本多半不必算术。行内潜规则:木作代工克扣木料,裁缝代工必定偷布。大概若干年岁的七拼八凑好不容易才集腋成裘配置齐整,只是原本打下根基的器型设计早就过了时,莲花椅人气不再,只好折价兜售。兴隆自是不加计较地照单全收,权作是对起步之初往昔峥嵘岁月的一个纪念。到了新世纪海黄升天,脑子里进了“水”的兴隆还特意把原本“七拼八凑”的莲花椅座面换成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棺材见了也开个盖的独板。当伍老板笑眯眯地把开完了独板之后剩下的半截海黄老树桩指给在下看的时候,俺一脑门子的金星在转。

所谓的无心插柳,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人说收藏最忌讳讲故事,可历史上多少辉映汗青的经典收藏,本身往往就是一件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故事与经历。

汗青史上丹心照,功过自有后人评。

窃以为至少在黄花梨面前,兴隆主人,怀揣一颗丹心。

谨以此帖向矢志不渝紫黄文化的海南黄花梨之先行者伍氏兴隆致敬。

(伍氏兴隆海南黄花梨莲花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