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简注

大道的特征无形、无情、无名,道的特征产生三形: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清静经立足于道德经的基础,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本体,一切万物万象,皆因道而萌发。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阴阳而成现。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道生一的元气,浊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呈现,所以清何以应正浊,动静即为阴阳。清浊动静表现是一体的,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道由阴阳的形式,潜藏于万物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追求得道成仙,心神俱妙与道合真。

从本体上来讲,人心是清而静,因后天事物的影响而产生习气,蒙蔽了先天本性,所以心不静而神不清。道教的修行就是复归本源,方法就是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排遣欲望,欲是贪欲,道教不是绝欲的宗教,而贪婪过度的,是我们要祛除的。祖师爷又说:常能遣其欲、常能澄其心。表明了修道的长期性,大道甚夷而名好静。清净经里遣心澄欲,净口独坐即为修道。

在此基础上,何以应证我们修行的境界?那就是内观其心。修行的三重境界:观心,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反观自查,把自己当成分析的对象,心无其心,心与道合,人与心和,人与道合。后世人用佛家的唯识思想对清静经进行分析,对道教的元神、识神进行分析是不对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是浑然一致的本体。借后天识神修先天元神。借假修真,真假一体。所以修行的第一:遣心澄欲这是印证,神真显现,集神。

外观其形,注重我们在外在,形神永远处于分离的,我们的心知道要遣心寡欲,我们的肢体和形体,还是根据我们后天的习气而做,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练习,束缚,达到心神一体。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开始观山不是山,接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处于对万物分析之上;再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到道观于其中;接着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虽有不同道,依而其之万物认知自我,还是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差异。但是适性而做到逍遥。我们还站在物我的分判其中,站在人的本位判断事物的对错,在庄子、列子中多次提出了:人与天地之间的一体性,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观心遣欲等等的第三个层次“物与我的一体性”,看到物我的差距,也看到物我的一体性。在差异和一体性的基础上,我们运用了万物,也不能与万物的本性相悖逆。所以世间的所有矛盾,我们都处于运用与化解之中。

我们的修行是不是与世俗相脱节?要闭门造车藏于深山?祖师又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这是魏晋以来的崇玄思想,建立在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基础上,最后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融为一体 最后连空无都没有了,这是建立在物我一体的基础上。

人活于世,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我们要用这种宁静的心、客观的心、忘我的心,做到一种无为。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通过世俗和社会的种种问题,反而促进了内心的宁静。那就告诉修行不在于逃避,不在于逃离世俗和否定现实。我们的解脱修行的彼岸,全部立足于现实世界。所以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既然如此强调道的普遍性:虽名得道,实无所得。道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修行就是做了个总结,就是回到了道的那个地方。但是道不离于人,人自离于道,虽然强调得道是为了度化众生,取得名相。但道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以及体内,普遍的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们的修行过程,其实就是去掉无名,使先天显露,使道性张扬而已。所以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就是对修道的总结,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的道理 。

上士无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浅薄,所以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德行的,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功德,或者彰显自己的学问了,那你就是一个无德之人。反之,下德,做出一点点成绩,或者一点点事情就到处炫耀,自以为是有德,反而是无德的行为。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万事万物,人们就在这种“争”当中产生妄心。妄心,是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常之道,对后天的习气产生的蒙蔽产生妄想之心,所以我们心神不宁,得失荣辱,瞬息万变,这就是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因此他告诉我们,我们的修行要像炼钢炼铁一样,在火中反复的萃取。修道不要脱离世俗,我们要在世俗社会中,面对现实社会,做到上士无争,并不觉得自己有德,那么这就是真常之道。

(0)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第四章释义

    大家好.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五到十分钟的时间休息,我们一起来体会先哲们的智慧,今天我们读<道德经>的第四章.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

  •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

    今天与各位讨论宋明儒学.平常讲这一时期的学问,大体都知道有程朱陆王两系.程朱一系,一般称之为理学,陆王一系,一般称之为心学.这一种分法,十分简略.这六百年长时间弘扬儒学,内容一定很丰富.平常只知程朱陆 ...

  • 《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

  • 民间盲派八字贫富歌诀简注版

    贫富歌  财分明透和暗藏,透藏无制必主贫. 易之注:八字干出现的财星为明,藏于地支内的为暗.制是盲派技法中的一种结构,制谁等于想要得到谁,制财得财,得不到贫穷. 明透财星看何宫,乾震离兑官家取, 坤坎 ...

  • UC头条:「昔文在线」尹连城: 吴玉如论书法简注——论技法

    吴玉如论书法简注 辑注/尹连城 点击加载图片 编辑_<闻是> 点击加载图片 吴先生 吴先生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号茂林居士,晚署迂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家.毕生作育人才,曾任天津南开大学教席 ...

  •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附简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精校版修订按语: 道德经 ...

  • 修真内密 | 清静经图注之道德品第十七

    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 不名道德 注 解 上德不德者,非是上德之士反不重道德也.而上德为先天,五德俱全. 在儒以遵崇仁.义.礼.智.信为德,以忠恕为行:在释以戒除杀.盗.淫.妄.酒为德,以慈悲为 ...

  • 「昔文在线」尹连城:吴玉如论书法简注——论技法

    吴玉如论书法简注 辑注/尹连城 编辑_<闻是> 吴先生 吴先生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号茂林居士,晚署迂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家.毕生作育人才,曾任天津南开大学教席,津沽大学文学系主任.一八九 ...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杜光庭注

    经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左右街弘教大师传真天赐紫广成先生杜光庭注太上老君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 ...

  • C社简析丨浙江省注协专家提示1号—商誉减值

    C社: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指南,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是指每年的12月31日,中期资产负债表日是指各会计中期期末,如1季报,是331,半年报是630.因此,在这些时点均要进行减值测试,而非仅在年末.     ...

  • 【收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 简书

    琴诗书画关注 2019.03.19 17:55:39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题文诗: 德者得也,至德不得,以无为心,以虚为主, 至虚至无,至始至幽,至实至有,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至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