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想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一定要有一个懒惰的妈妈
你记忆中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永远在操劳,要为全家人洗衣服,要帮你收拾要第二天要用的一切,要把吃食放在你的手边,掌控着你的一切。可是这些看似伟大的举动,真的能让你幸福吗?
其实并不是的。爱如果以过度牺牲为前提,那么对承受者来说其实愤怒的情绪,要远远大于感激愧疚。我们观察生活,会发现那些家长不怎么管束孩子的家庭,往往要比每天说“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更幸福”的家庭幸福。
简单点说,即过分追求幸福的人,往往不幸福;反而是不苛求却能轻松获得幸福。
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长期跟踪了5000人,发现这些人当中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的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其痛苦程度可与失去至亲骨肉相比较。
每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表达爱并不代表着你必须代替孩子。一个人的人生怎么才能不困苦?并非是成就什么大事,而是找到自己参与生命的感受。很多父母大包大揽为孩子打理好了一切,他们以为这是爱,可它并没有带来爱的后果。此时难道不应该反思爱的方式有没有问题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妈妈越懒,家庭越幸福”的本质,其实是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状态,不要过分干涉别人的生命历程。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续,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妈妈们过分的操心,将侵蚀孩子的独立空间。很多孩子囿于家长权威不得不退让,但当一个人退无可退,他会做出什么举动?
必定是反抗。而由于妈妈们从未正确地引导过,反抗的孩子并不知用何种准确的方式反抗,由此酿成了不少家庭悲剧。
很多优秀孩子背后的家长其实并不操劳,相反他们对孩子非常宽松。例如广西曾经的高考状元杨晨煜,他曾以730分的高分夺得理科状元。但他的妈妈并不是虎妈,也没有严厉的督促教导。
他妈妈在采访中说:“平时我们只保证他的生活,吃穿住行健康安全就行。在学习上,只要他的习惯和方向是对的,我们几乎不会去打扰。我们自己也是平常心,家长不焦虑孩子就不会焦虑,一个家庭平和稳定,彼此之间尊重界限,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家庭能获得幸福的核心因素。”
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一生》一书中写到:“有一个“懒惰的母亲”,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只有父母懒惰,孩子才能勤奋,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状元母亲的教育理念和稻盛和夫的不谋而合,说明什么?
真理总是相似的,谬论才千奇百怪。
不少妈妈总觉得自己如果不管束、不督促自己的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每日不停的鸡娃,这种方式在孩子童年时期或许有用,但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作为父母能够代替孩子做的事情越来越少,需要他自己面对的难题越来越多。如若早期他没有被培训出,独当一面的自信能力,那么长大对他来说就是灾难,而且年纪越大这种糟糕的结果越明显。
心理学家齐默尔曼说:“孩子的信心,相比较他的实际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认为自己做好某方面工作的可能性越大,从而越会积极努力地做这件事。
而自我效能感的获得,需要个体通过一次一次的实践,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而习得。妈妈们如果太勤快代替孩子做了他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不到练习,久而久之,他就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克服的信心。
在他的内心深处,会有一个声音对他说:“妈妈说,这个我不行,我不能做。”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在以极其隐蔽的方式贯穿他一生。当他人至中年,身边的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幸福,他自己大概率一事无成,那时“妈妈”你真的不后悔吗?
所以妈妈应该“懒”一点,可以不用是超人,不用事无巨细地帮孩子打理好,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他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具体的做事,很多行为和动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会因此变得更加独立,思考能力、处事能力会越来越强。
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想着依赖妈妈,而是主动想办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每一个独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懒妈妈”,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是不会遇到问题,而是他们更懂得如何妥善地处理问题,以此让自己的人生获得幸福。
《解码青春期》中写道:“那些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扮演的是“教练”角色,而非一手包办的交通管制员。”因为教练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成长过程。他们不参与过程,但指引过程的轨道,以确保大方向是对的。
教育专家沙拉曾说:“中国父母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或许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中国父母给予了孩子太多错误的爱, 且他们的不自知,使得孩子错失了成长的良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懦弱无能的中年人,大部分曾经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所以“懒”并不是让你真的懒,而是一种养育智慧,甚至也是一种处事态度,任何事情过了就错了,爱犹如此。
最高境界的爱,是懂得放手。没有一个人愿意活在他人的枷锁之下,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身边的人,请尊重他们的界限,不要过度干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