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应考虑学生的需要

陆守明

新课程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我们一些老师至今也没有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程,新课程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到底该关注谁?

1.谁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学生的主体如何体现,似乎各有各的看法。我曾观摩过一些标榜新课程的示范课,表面上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丰富,有合作,有研究,也有探索,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到底是老师自认为是重要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想知道的、感兴趣的问题。以往,老师设计好问题牵着学生走的本质并没有变,只是形式换了一下而已。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自己产生的疑问,而非让学生解决老师设计好的疑问。

所以,新课程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上课的形式,而是上课的内容、上课的目的,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而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2.谁需要合作探究?

很多老师上课为了体现自己的新课程的精神而设计出几次合作探究的问题,导演出几幕合作探究的活动。然而,这种合作真有必要吗?有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也需要合作探讨吗?还有的问题是知识性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但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料的限制下学生的探究根本无法展开。如果说这样的合作与探究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这样的合作与探究是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而刻意为之,装装门面而已。这种合作探究只是老师所需要的,而非学生所需要的,甚至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愿更多的合作与探究能够名符其实。

3.多媒体,真的需要吗?

观摩过许多新课程的教研课,极少看到上课不用多媒体的。但是,真的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吗?这就很难说了。有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讲天体运行的知识,即使用模型,学生理解也颇有困难,这时,多媒体就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更多的情况下,上课老师使用多媒体仅仅为了展示并不复杂的板书和习题。有的老师甚至把大段练习或文章也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看起来既吃力,又不能自由翻阅,远不如白纸黑字的油印资料看起来方便。这样的多媒体的使用价值何在?难道使用了价格昂贵的多媒体便是新课程?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经济状况,很多地区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都难以备齐,难道他们就不能进行课改了?多媒体的确是好,然而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只有当确实需要时,多媒体才能真正地体现它的价值。

二、讲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关于讲台,《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是这样定义的:“在教室或会场的一端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台子,人在上面讲课或讲演。”根据定义,教室里的讲台似乎是讲课用的,而会场里的讲台则是供讲演用的。事实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讲台基本上就是老师的专用授课台,老师们在台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至于学生则只有看的份儿了。有一些有发表讲演欲望的学生只有在课后偷偷登上讲台过一把讲演瘾,即使是这样,也多是模仿着老师或者他人的语气语调的,他们似乎已迷失了自己,连真正有机会登上讲台时,也没有自己的东西可讲了。由此,我联想到国外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番现象,那就是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围成一团,打成一片是常事;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想法朗读自己的作品也是常事。也许这样的讲台,才是真正的讲台。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在传统的教学中,即使有机会给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朗读自己的作品,也多是站在台下(自己的位置上)。讲台在许多学校,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似乎已成为教师的专用之台了,学生是不敢随便越雷池一步的。而真正的讲台应该是一种学习之台,是一种交流之台,是一种发表作品之台……总之,教师可以在台上指点江山,学生更可以在台上慷慨陈词;老师可以板演解题思路,学生更可以演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老师可以在台上介绍别人的作品,学生更可以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总之,我们希望见到更多的学生走上“神圣”的讲台,让讲台也成为他们学习的阵地!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师离开自己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群中去,与学生一共探究,一同学习的情景。但愿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老师时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中去,进而走进学生的心中去,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到底学得怎样,到底还有哪些存在问题?这样,我想,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另外一番崭新的面貌!

三、课,是否必须在室内上?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习已不再是一室之内的事情,有必要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博物馆,走进社区,走向野外,去充实自己的大脑,开拓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直观体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我还记得中学时代的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上带领我们走出教室,走进花圃,走进城市绿化带,走进公园去观察、认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林的事情。在课上,同学们特别兴奋,也特别积极,大家七嘴八舌地向老师问这问那。平时的课堂上,同学们哪有这么多的疑问,哪有这么大的热情啊?而且,老师还把学校的一块花圃交给我们管理,还让我们观察各种花草一年四季的生长规律和习性,同学们甭提多认真了,大家特别地关心这一块花圃里的一花一草,天天跑过去看,去管理。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爱心吧!

语文课是否也能在适当的时候离开教室到应该去的地方去上课呢?回答是肯定的。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曾经带领同学参观学校附近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以使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石拱桥》课文的理解,并作为作文的素材,便带领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室外课。在这堂既是语文课,又延伸到物理课,还有建筑方面的许多知识,同学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测量桥的各个部位,一边记下测量数据,一边还记下桥的形状姿态。有时,同学们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测量方法而各抒己见;有时,同学们为用什么词语更好争论不休;有时,同学们又同心协力地完成一项测量任务……结果,这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了课前的预想,上得非常成功,也非常出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这堂课而言,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索,又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我想,这堂课也许就是一堂综合性学习的好课吧。我也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成都的一个语文老师,为了上好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课文,把他的学生带到了郊外的杜甫草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些。其实,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何尝不曾想过让自己的学生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到小河边,柳树下,假山旁静静地读书、思考?何尝没有想过带领学生在风和日丽春天里,围坐在草地上朗读朱自清的散文?何尝不曾想过和同学们在月圆之夜一同品味古人写月抒怀的不朽佳作?然而,种种限制使我的这些想法像火星一样很快地熄灭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大学校园里,清晨的河畔、路边、树下可以成为读书学习的绝佳场所,而中学里却不能呢?又为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在草地上学唱儿歌,在绿树下讲故事,而中学生却不能呢?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室内仍是上课最佳的场所,然而,当我们确实需要时候又何尝不能大胆地走出教室,走进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呢?

现在,新课程之风刮遍大江南北,新课程正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我认为,新课程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练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时,如果多想想“课改到底是谁的需要,到底需要什么”,我相信,一个崭新的新课程时代也将很快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0)

相关推荐

  • 【赣雩文艺】作者:周石麟《问好学生》总1032期2021年238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问好学生 作者:周石麟 问好:关切地询问是否安好,或指问候并祝愿安好.多属向尊长致意.路上师生相见,几乎是学生深情地先叫"老师好!"在中小学校的课堂 ...

  • 黄秋杰:第一次登讲台的难忘经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469] 第一次登讲台的难忘经历 作者 ...

  • 游戏语文

    近段时间,我对语文课的教法越来越迷茫,到底应该怎么教?如果不能为自己的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语文课堂就会慢慢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我,语文,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在课堂上融合呢?我一直在 ...

  • 【教育观点】讲台比舞台更重要(原创:袁源)

    <袁源的家常作文课>序-- 家常作文课是日常的柴米油盐,是普通的麻鞋布衣,是每天的日月晨昏,简简单单.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独创的体系,没有炫目的精彩,它只是尊重常识的构想.运用教材的创意. ...

  • 出道30多年的刘欢,竟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世界华人周刊 · 世界华人周刊出品 · 作者:晨夕 谨以此文,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提起刘欢,家喻户晓,他是音乐人,也是个歌唱家.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出道30多年的刘欢,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音 ...

  • 大语文到底“大”在哪?

    ◆◆◆ 有一年的新学期,语文老师奇缺,领导高看一眼,让我带起了复习班里实验班的语文课. 开始我怎么也不敢接受,害怕误人子弟.再三推托,盛情难却.无奈,恭敬不如从命,我接过重担,也算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

  • 【工作点滴】梧桐树长大了

    梧桐树长大了 --第一次让学生当老师 今年高考的语言表达题,有了一点小的变化,新增了"长短句转换"这个知识点.学生反馈说,答这道题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这倒是实情.高考试卷真题 ...

  • 回忆我的母校——罗山竹竿中学(一)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三百里竹竿河流经我的家乡,几千年来, 绵延不绝,竹竿镇因河而得 ...

  •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周见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 ...

  •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

    郭元祥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变革学习方式,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增强课程对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需要超越单一 ...

  • 新课程中学美术课学生角色的转变

    黄岩峰 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在我市已全面实施.作为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 ...

  • 新课程应更重视学法指导

    成东波 有人称21世纪为"学习化社会".于是学法指导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学法指导,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方法指导,从范围上讲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其含 ...

  • 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 ...

  • 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张惠华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 ...

  •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郭子其 现在的教育,面临着社会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一些教师心中困惑不已,直呼"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还出现勤奋敬业的教师教育效果差的现象.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 ...

  • 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贾元春.王永春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 ...

  •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訾秀玲 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了"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可是在课程改革前,我们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了教师的指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一味的教.讲.灌,学生被动的学.记.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