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听
》,《撒哈拉的故事》和《人生》。
今年瘟疫流行,深居在家先想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又担心同为马尔克斯所写,如《百年孤独》般千次万次都读不下去,就没敢买纸质版;如今看到有此听书,便迫不及待打开。
声音确实不太美,没有北辰的字正腔圆和感情饱满,也没有素年锦时的二次创作般的无可挑剔,更没有蒋勋先生的富有磁性和可爱的台湾腔……夜里听得迷迷糊糊,有几次,不知道是在听书,还是在做梦……
《人生》,也是同一个人,没有被吸引住。
暂且不去评论讲书人,清晨开始听另一本儿书,《我的投资观点和实践》,虽然音质、音调好了许多,可奇妙的是,文中出现了很多低级错误:将“行业”读成“xing”业,把“银行”读成银“xing”,甚至把“不得了”,读成不得“le”,还将“目的”,读成目“de”……
真是醉了,怎么居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音质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这多音字,小学生都会辨别的,真不该出错的!
不是以普通话测试员的标准故意找茬儿,这些错是我听到不止一次才明白本意的,第一次出错,我哪里知道人家要表达的“目de”是“目的”的意思?而且他读的是轻声!
又换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平生最喜欢散文,如果这个声音依然是糟糕的音质或者是混淆读音到无法言说的错误,恐怕就对不起随性率真的三毛了。
这次非常好,是十点读书的一个播音员,非常好的声音,虽然做不到素年锦时般的再创造,至少不会让文章逊色多少。
对于免费三本书的其中两本,我是有点小小意见的,莫非是免费的听书,才会有这样不讨人喜欢的声音吗?
沙哑,且缺乏抑扬顿挫,完全没有感情在其中,是平平的,无法惹人兴奋的、甚至有些催眠的声音。不止是我一个人吐槽,评论区里也是一边倒的观点。
都是名著类的、容易成为经典的文章,那么,搭配的声音,就应该也是能够给文章增色的,至少不能逊色不是?
比如周国平的公号,配音者,是深沉、理性的中年男性声音,非常有哲学味道,特别契合周先生的文章。张德芬公号,里面的声音都属于治愈系列,听上去是真正的心灵陪伴者。
声音要契合文章,这应该是共识吧。
至于漏洞百出、没有感情的《我的投资观》,先生说是电脑读的,所以字音、停顿的确有不少错误,而且越是认真听,越是不能去注重声音,只能把听取内容当做唯一。
打开手机,仔细看,果然是AI男声,好一个AI,最早发现这个“AI”,是拍照片时,发现手机拍照上方有一个“AI”字样,彩色的,好像是被选中的样子。其实,不曾去选过,是不小心碰到哪里出现的。
AI的结果,是拍出来的蓝天比真的还要蓝一些,最初认为是美颜的代名词,后来才逐渐发现,这大概是人工智能的意思。
这个读书的“AI”,就是人工智能,就是电脑了。
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替代很多行业,比如,现在的读书。所以说,未来还是很让人恐惧的,自己的行业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不过,听到这样声音的人工智能,似乎对从教者不会被替代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教师说话的感情是人工智能永远替代不了的。教育很大的一部分,是情感传递的喜爱和鼓励,是表情的沟通,心灵的契合,是无法言传的会意,和我看见你便欢喜的亲近感。
评论归评论,不喜欢归不喜欢,还是好好吸取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