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用来虚度的?---中师之初
考上高中,不读,继续复读初三,考中专;读了三年高中,未能成功考上大学,不复读高三,改为复读初三,考中专。初中三年,目的就是为了考中专,考不上,复读,再考,直至考上。那些年的中师生,几乎都是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走进学校的。
当时班里同学走得学校是粮校、财校、供销学校、建校、卫校和师范,数着师范和卫校人最多。报考志愿时,师范卫校,都应该是第二志愿,大概都是先报考一个好些的学校,比如:山东工商管理学校,当时穿着制服拥有权力的工商局,标志服装是个很大的诱惑,而且当时的工商局是个很吃香的单位,几乎是人人最想去,当然,省级中专,也要比市级中专好。
无论有着怎样的高远想法,我们还是都走进了师范,而且是地处乡镇郊区村子里的师范,连城乡结合部都算不上。
从车站出来,直接步行二三里地去了学校,至于校方的接车,似乎没有发现。学校跟常见的坐北朝南方位不同,大门朝西,这极其少见的方向,的确令大家三年都找不到北,如此模糊方位的学校,也难以让大家欢心。
好在自己没有方向的混乱,也出身农村,对市级中专学校的简朴没有十分的失落。绿色的铁大门,中间隆起两头略低,一侧有小门可以随意开合,方便进出;而且为了杜绝攀爬,整个铁大门的上端都是一个个突出的铁尖,大概有二十厘米高,看上去满是威严。
这个绿色的铁大门上方,曾为了欢迎我们这一级新生,安置过一个放电影的荧幕,放过一场电影,印象颇深。大概入学几天后,专门给新生放过两部电影,一部是《原野》,一部是《金镖黄天霸》,除了87级新生有过这样的殊荣,此外的时间里,此后的几级同学,再也没有放过。
记不清楚内容了,但是确实为电影做过笔记,内容记叙的是电影梗概,笔记本是新的,有红色的塑料皮,上面有三个黄色的字,似乎是“爱学习”,如果仔细找,应该还能够找到。这样豪华的本子,应该是怀着很庄重的心情,认真给中专生活准备的,当时一定是怀着很高、很美的想法,要在中师里励精图治、大干一场。虽然没有钱钟书“横扫图书馆”的想法,但在当时,一定有过很美好的期待。至少想着将读过的书,或者看过的电影都做个记录,让中师三年,岁月留痕。开头自然比较认真,后来的时日就不敢说了。至于,是否做到了最初想象的样子,从最后的结果看,恐怕连最初的想法具体是什么都忘记了吧!
放电影的时间是晚自习,大家搬着板凳,在校门口西面坐下,脸朝东看,记不清是否和同桌同坐一根板凳,总之,校门口坐满了人。《原野》里的人好像很细很高的样子,不会是宽荧幕的影片在窄荧幕上放映吧?原野的女主叫金子,似乎里面也有一个关于“我和你妈都掉进河里,你先救谁”的问话;而《金镖黄天霸》里的黄天霸,似乎骑着一匹马,至于剧情,都已经无从想起。当时看定影的人,应该是全校三个年级都有。
后来,很期待下一级同学入校时,再演,再看。不料,却没有了,后来一直没有。就此,在中师校园里看过的电影,只有这一次,两部。
入校分配的宿舍,是三大间起级房子,看上去就是普通的教室,前后都是大大的窗户,感觉很不安全的样子。里面挤满了双层床,空隙很狭窄,两人无法并行,如果你走,我必要侧着身子让。大概有三十个人的样子。每两个班有一间八人宿舍,三间大宿舍,核算一下,是24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安排,反正,大家挤在了一起,卧谈会,因为空间太大,常常只有临近的几个人能够听见。
第一次遭遇上铺,大家有些担心,万一睡觉不老实,一个跟头跌落下来,会不会头破血流?两个床并在一起,组成四面都有围栏的大摇篮,倒也安全;那一张床独处的,一定是不靠墙的一面有围栏,也安全,只是地方逼仄、狭小,有些担心。非常期待有个安全的、不怕跌落、睡觉起床都方便的下铺,可是,只有一半人可以得到下铺的,另一半人都要高升。况且各床用户名字都早早的贴在了床头上,无法改变的,尤其是去晚了的,根本没得选择。
木床吱吱扭扭,每每攀爬上铺,除了要蹬的木床床头的横木硌得脚疼外,还要忍受床吱吱呀呀声音带来的不安全感,我怀疑木床还少一个固定的斜木条,只有组成三角形,才会有稳定性。因为上下两床的连体特殊性,一人动,必要另一人的床板也动,很像一根麻绳上的两个蚂蚱,一动皆动,结局一样。
宿舍里除了床,似乎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是没有书桌,根本无法学习。当然,我们也没有想过学习,那是一个全民编织的时代,织毛衣,就是在宿舍除睡觉之外的主要任务。
考入中专,就等于有个饭碗,有了工作,而且吃饭、住宿、学习都是国家拿钱,等于一进中专,就是国家养着,那种六十分万岁、没有压力,任意傻玩的想法,是共性。大家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攀比谁,都乐呵乐呵的耗费着最美的青春。当时,的确也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人给植入什么想法,没有人给上“政治课儿”,或者有人给上过,自己没有认识到,便没有印象?
那时候,青春真是用来虚度的!
如果再来一次,也许当年如此背景之下,大家依然会虚度。绝大部分做法,都来源于松散的环境,是大环境的宽松,让我们的青春涣散无为,读书稀少。如果要人内心深处的上进表现于行动,不知道要坚强到何种地步,才能够抵御外部的环境?那时,似乎每天也忙忙叨叨,疲于应付音乐、美术作业,至于其他科目,印象都不深。想想那些年,心底的上进,也不过是考及格,不难看,至于志当存高远,都虚无缥缈,根本没有任何认识。
都说,成长一直在路上。那时候的成长,还没有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