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说真话,动真情,越老越倔的江南稳压器
张昭,生死156年,死于236年,在《三国演义》里,形象不太好,主要是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主降。
这种投降主义,被后面证明是错了。孙刘联手,击退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组成
政权,三分天下。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大会百官,把吴国的建立归功于周瑜。张昭刚想说话,表扬孙权的功德。孙权说:“如果(赤壁之战)当时听张公的话,我们现在在讨饭吃了。”
张昭的真正实力,完全隐藏在小说之后。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孙权,吴国还可能存在;如果没有张昭,肯定没有吴国。
孙策死时,他的继承人,选择项不止是孙权。他可以选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叔父,自己的三弟。
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说的不是小说里的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是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君便自取之!
这份遗言,和公元223年刘备的,何其相似。
刘备是对诸葛亮说:“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张昭和诸葛亮一样,没有选择自取,而是忠心辅佐。孙权刚刚接班,众人不服,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大家才慢慢服从孙权的管理。
张昭有这样大的能量,在于他强大的名气和才气。
比如,恃才傲物的祢衡,看不上曹操、刘表,却对张昭的才华很认可。
辅佐孙策时,深得信任,被孙策称为仲父,深受士大夫们敬重。
辅佐孙权时,张昭依然尽心尽力,在孙权面前,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孙权做得不对的地方,直接指责。
当然,比张昭年轻26岁的孙权,有时候也不服气。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因为派不派兵去东北的事,孙权要派,张昭不让。于是,孙权拿土堵住张昭家的门,张昭又从里面把门堵一重。一个不想让他再出门,一个表示我根本没打算出门。
说真话,动真情,上真火。这是张昭对吴国,对主公的一贯作为。有一次,他对孙权说:"假如说要臣改变思想,以求得世间的尊荣和陛下的欢心,这一点为臣是绝对做不到的!"
对比张昭和诸葛亮这两位托孤老臣,张昭比诸葛亮做得出色的地方,是稳定豪强。
世族豪强,在东汉末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拥有完全忠于自己的家族、武装和宾客。
本身作为士族,张昭受到孙策极大信任。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既出生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又熟悉士族圈层,张昭大量任用和拉拢江南士族,以及南迁的北方士族,如南方大姓,朱家、虞家,陆家。
陆张朱虞这四大家族对孙氏的支持,形成一个统一战线,让吴国迅速崛起。
同时,拥有诸多特权的江南士族,后来也引起孙氏警惕和反感,在不断被利用中,又不断被打压。
比如说张昭,功劳虽大,但从未被立为吴国丞相。孙权以各种借口,打击张家,使张氏在张昭死后一蹶不振。
说真话,动真情,惹来的真火,也许烧不着当事人,烧得着下一代,或者是下一人。
这些,张昭想到了吗?也许想到了,但仍然坚持一个真。
越老越倔,越老越真,这才是活过的一个真人,一个真实的人。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