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里老建筑》城隍庙,一殿二庑三戏台
(2016-10-21 08:25:38)
一座城市,总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不经意中保留了城市最初的回忆。
朱家角的城隍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熙熙攘攘了整整几百年,从清嘉庆年起这里就摆满了算命测字、耍猴变戏法、看西洋景、大阳伞拔牙的大大小小摊头;还有热气腾腾的馄饨、酒酿圆子、臭豆腐干、烘山芋、热白果、熟乌菱等各种风味小吃,到近代一度还设立过喧闹嘈杂的农贸菜市场……两百多年来,人们一直被这里深深吸引,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特别每逢香期庙会,城隍庙里更是善男信女鱼贯而来,烧香祭祀,呈现一派丝竹悠扬,经韵声声,烟火袅绕的景象。
朱家角城隍庙位于镇中漕河街上,原在镇南的雪葭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州人程履吉谋迁今址,从此香火旺盛,名闻遐迩,素有“水乡小镇灵秀古庙”之美称。
城隍庙的总体构筑由头门、戏台、两庑、大殿等几大部分组成,朝向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座西朝东”,这可与一段王昶的传奇故事有关。正门临河有一垛照墙,两边为东西辕门,前有一对石狮,门庭中有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题写的“城隍庙”三字。
进门左右有两个侧殿,再前有一石柱鱼脊,飞檐翘角的戏台,戏台宽9米,深6米、高4米,顶部由160只斗拱组成的圆旋藻井,中有二龙戏珠盘旋居中,结构别致,工艺精湛;戏台石柱上有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横额为“承平雅颂”。
台前有广场,两侧各有十余间的“庑”,左边原有寅清堂、熙春台、玉照廊、月香室、假山方池,右边有凝和书屋、荷净山房、潭影阁、荷花池、可娱斋、乐溪庐、花神殿、含清榭。旁有小曲溪,上架小石桥,桃李杨柳随处可见,时统称为“城隍庙12胜景”。1964年1月,寝宫毁于祝融,亭台楼阁、假山水池也随之荡然无存。
自嘉庆年间始至清末,这里“每年二三月间例演昆、京剧,酬神并娱大众”“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足见当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城隍庙殿正中,供奉着城隍老爷与夫人的塑像,慈眉善目,象这样城隍老爷与夫人同供于一殿的庙宇,极为少见。正梁下方,悬挂着“福佑显灵伯”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赐给城隍老爷的。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龙舟途径淀山湖,突遇狂风暴雨,龙舟迷失方向,这时船头忽见两盏宫灯引路,灯笼上隐约可见“显灵伯”三字,于是龙舟得以安全进港。次日,乾隆派人打听得知“显灵伯”乃朱家角镇上城隍的爵号,进庙一看,城隍的官袍上水渍还未干呢。由于城隍保驾有功,乾隆帝便敕封他为“福佑显灵伯”。
正殿前的廊柱上有一联:国泰民安一境灾殃皆远天,风调雨顺万家疫病顿消除。檐下醒目地挂着一只大算盘,盘上打着“666123456789888”的数字,寓示老百姓平时既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又要保佑自己八方平安,六六大顺度岁月。
这真是:斗拱戏台今纵古,檐飞画轴木横梁。珠盘子粒悬高殿,杏树雌雄合后堂。人算不如天算巧,世间真道演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