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大明宣德炉
在明代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吕震所著的《宣炉彝器图谱》关于宣德炉的用料记录中,出现了三种材质的铜,其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风磨铜”。另外“洋铜”“精铜”两种材质的铜在炉谱(二十卷谱)中写得也十分清楚。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万历时代的大学者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谓:“其底识文用匾方印子,阳铸大明宣德年制”真书,其书法出自当时学士沈度之手,字划完 美,印地明晰。此外有少数作“宣德”二字之篆文款,仅作“宣”之一字篆文款及“宣德年制”之四字篆文款者,尤其补铸者或作“宣德年制”四字小楷,或作“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或作“宣德”二字篆文,或作“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或作“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欧体长方款等,不一而足,于《宣德彝器图谱》中均有详细纪录。
有专家称,真正的宣德炉几乎没有,一些号称为“宣德炉”的器物,在鉴赏时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为此鉴别宣德炉成为古玩界的一大悬疑。
明末清初文人 客冒襄(董小宛的丈夫),爱好品玩宣德炉,他写有《宣铜炉歌》及《宣炉歌注》,及《宣铜炉歌为方坦庵先生赋》,“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对宣德炉的描述。
近年来伴随着沉香文化的兴盛,人们将目光再次投注到铜香炉上来,那古雅的造型、简练的线条、精美的皮色无不让人倾心不已。毫无疑问,由皇帝亲自督促,并采用进口风磨铜铸造的宣德炉已然成为铜香炉制作的顶峰。然而,后世顶礼膜拜者有之,欺世牟利者有之,仿制品的络绎不绝,使得宣德炉的鉴别变得极其困难。
明史中从未提及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种种迹象表明,《宣德彝器图谱》可能是晚明的伪作。但同样不能肯定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