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风,让我想说说少阳头痛

中医书友会第2063期

I读:这是侨文老师讲解的第三个少阳头痛病案,但处理方法又是不同的思路。一点一滴分析给你看,更深理解怎么样在临床使用王居易老师的经络医学。前两则病案文章见文尾。

少阳头痛案例第三则

作者/张侨文

北京的春天从来不缺少风,从漫天的沙尘到满是槐香的清风,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为什么提到风呢?因为下面这个病例跟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1年12月8日,一位女士找到王居易老师。她29岁,有偏头痛(跳动性疼痛)20多年。每两周发作一次,疼痛部位或在左颞部或右颞部。患者在杂志社工作,压力大,经常出差和熬夜。

2010年曾因过度疲劳发作,且遇寒冷易加重。这次右侧头痛发作较严重,寒冷、过累可诱发;疼痛部位以右侧颔厌至悬厘穴为主,不能上班,只能躺在床上。患者亦有月经延迟史,一般每三月才来潮一次,量少。苔白,舌尖嫩红。脉沉细。(参见《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医案78)

因为患者头痛刚发作了几天,我便误以为是外寒引起的偏头痛,认为察经会发现手足少阳经有异常,然后老师会取外关、足临泣、风池为主穴。

结果老师给患者察经的时候,她的手足少阳经均未发现异常,反而手足厥阴经有异常(跟上次讲的第二个医案一样)。局部:右侧颔厌至悬颅段按压的时候痠痛。

从症状分析:虽然疼痛部位在少阳经,但少阳头痛也跟厥阴经有关系。首先,察经发现手足厥阴经异常;同时有厥阴经的症候,包括月经不调、月经量少。

其次,厥阴经血虚则风寒易侵入,一遇寒冷则收引厥阴经的血,导致厥阴经气机失畅,引起少阳头痛。再次,风主动,患者头痛有跳动感。

从生理上说:足厥阴肝经化解风气、养血;手厥阴心包经鼓动血液循环,可育阴养血,行血散风。

所以,选择厥阴经治疗少阳头痛,属阳病取阴的选经方法。即阳经有虚证,取其相表里阴经为补。

先取曲泽、曲泉,厥阴经的两个合穴为主。合穴能调理本经的气机,可行血散风。配足厥阴经的原穴太冲,为温养阴血,补肝血。配右侧风池、颔厌、悬颅。风池为足少阳经的穴,能散寒、疏通少阳。

悬颅、颔厌为局部穴,患者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取此二穴能立刻缓解症状,疏通局部的气血流动。针刺以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又治疗5次巩固疗效。

我们至今还跟患者有联系,到现在偏头痛没有再严重发作,偶尔工作累、或受一点寒,会出现轻微的头痛。

此病例跟第一个医案区别在于:第一个医案是少阳实证的头痛,患者有偏头痛(刺痛感)、目赤、畏光、急躁、脉弦等症。察经以手足少阳经为主,因此认为是少阳相火上亢,以清泄少阳为治法,取外关、足临泣为主穴。

第二个医案与此病例相似,皆属于少阳头痛(偏头痛),主要病因都有厥阴血虚,但病机不同。医案二患者以血虚为主,头痛表现为酸胀、有波动感,睡午觉以后偶有恶心呕吐,疲倦。所以取同名经的原穴和络穴为养血通络(大陵、太冲、内关、蠡沟为主穴)。

医案二和医案三说明,察经能指导我们选择哪条经,但具体取哪个腧穴,则取决于病人症候结构的特点。医案二是以血虚为主,因此需要选择养血的腧穴;医案三有血虚但以寒凝厥阴为主,因此选择养血、行血、散寒的腧穴。

医案二用了本经的原络配穴方法,医案三用了同名经合穴配穴方法。腧穴在同一条经络上,但功效不一样,因此调理本经的气化效果也不同,前者养血通络,后者养血行血(散寒)。

对比三个病案的情况如下(可点击放大)。

反复的复习以后我开始明白,在临床使用经络医学理论,需要结合患者的症候(王老师叫症候结构)、经络诊察、经络气化理论,才能辨经、选经,然后取穴。

王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看病的整个过程中,医者的脑子要经历一个非常激烈的思维过程。为了得到一个比较清楚的判断,医者必须思考许多,整理思路。

思路一清楚,临床效果就会比较好。而经络诊察正能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更清楚地认识疾病。同时,我们需要结合经络气化理论以及辨经选经、腧穴理论才能总结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文后的追忆

近两年一感觉到春风,第一个起反应的就是我的胃,想吃香椿炒鸡蛋。

回想过去,我们在老师的诊所每年春天都会吃。有时是老师从村儿里带过来一大袋新鲜的香椿芽,有时是我们自己在诊所的小院子摘的。

我还记得2017年的时候,我们几个弟子在院子里摘很嫩的香椿。温暖的太阳照着我们,能听到隔壁健身乐园里小孩儿的笑声。大家都很高兴,老师也在旁边指导:“不对不对,应该这么摘!上面的叶子好!够得着吗?”

摘完后,刘英阿姨会给大家做香椿炒鸡蛋,很美味!

家里人知道我的心思,会买来一袋一袋的香椿,做香椿炒鸡蛋给我吃。每次,吃香椿炒鸡蛋都会让我想起过去跟在王老师身边的一点一滴。

我很想在味道中寻找过去的感觉,但再也难找到原来的香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