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生:《在海河中成长》,让人刻骨铭心的时光!

作者小传: 董文生,网名老青年假文艺,1950年出生,知青,1972年选调北大港油田,采油一部修井三队工作,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1月19日华北石油报副刊刊登我的小说《见面》,随后在天津文学,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台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1984年加入天津和平区文联作家协会,同年加入天津青年作家协会。现已奔七,感谢时代给了我们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写小说,写故事,游记更加便利,得心应手,不求读者点赞,只要读者觉得我的文章不是人云亦云,时代的鸡肋,我心足矣。

在海河中成长

文|老青年假文艺(董文生)

滔滔海河东逝去,浪花淘尽,无数革命志士,名人志士,慷慨之士  ,饮海河水成长,走出津门 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是普通百姓,凡夫俗子,没有成功的辉煌,只有饮海河水成长,下海河游泳,扎到海河底摸河蚌的经历。

我家住天津市河东地道外的中润德里,一条不长的老胡同,全胡同五十户人家。我们中润德里距离海河很近,穿过两条小胡同便是辽阔的海河。

(一)下海河学游泳

我是河东区崇德里小学的学生,不足十岁那年,背着家里,悄悄和小同学们来到海河解放桥下学游泳。班里小同学大都住在海河附近,有的同学已经能在河边扑蹬几下,我们相互壮着胆子,随“会水”的同学下了海河,与其说学游泳,不如说挽起裤腿在河边趟趟水。不想我们在水里玩得正起劲儿,被路过的同学瞅见,转天早早汇报班主任,后果可想而知,罚站,做检查,请家长。

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比较宠爱,下河游泳只嘱咐一句海河会淹死人的。有的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但挨了臭骂,甚至还挨了胖揍。试想,今天我们的十岁孩子如果背家里下海河,家里还不闹翻天。况且那时的海河又不像今天这么老实,九河下梢,来水全从海河人海,波涛汹涌的河水常常带着黄澄澄泥沙,打着漩涡,每年都卷走无数个孩子,下海河确实极其危险。我班同学韩得明住在后胡同“通顺里”,从小没了父亲,家境十分贫寒,十一岁时,韩得明带弟弟去海河广场玩,就在这时,离岸边不远的河水中,快速漂来一只木箱,韩得明脱鞋下水,就在将要抓住木箱的一刹那,一股激流猛的扑来,十一岁的孩子哪里经得起海河风浪?就这样,我小学的同学,孩时的小朋友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久他母亲带着他的弟弟搬出通顺里。

嗨,海河真能卷走孩子……

一时间,我们再也不敢下海河了,练游泳只能去游泳池。

(二)情系海河水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天津七十二中学,刚开学,班里同学人人上进,学习都知道努力,我也是如此,期末考试竟然得了全班第三,心中自然很高兴。然而有万物就有万变,转年夏天,班里悄然兴起游泳热。去哪里游?当然是海河。我喜爱游泳,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下海河,还是去泳池,断断续续,始终痴心不改,初中生比大小伙子差不了多少,再下海河,也许能变成蛟龙。

海河水依然是浅黄色的,水仍就是湍急的,但跟着初中同学一起下海河,有他们在身边保护,感觉胆量十足。数日后,我的水性大增,游海河已不在话下,可学习成绩名落孙山,几乎滑到留级边缘。其实留级我不怕,跟爷爷奶奶生活,真留级爷爷奶奶也不会说什么,况且胡同留级的伙伴也不少。尽情游吧,兴许还能游出个运动员什么的,这绝不是笑谈,只要下决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就能成功。你也许不信,我老叔在学校始终坚持打篮球,大学还没毕业就在校拿个三级运动员的本子。我下海河练游泳的劲头很像老叔,但在学习上远不如老叔那样专心踏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三)海河水中摸河蚌

1966年,中学尚未期末考试,各学校纷纷停课,学生戴上红袖章,三五成群,成立五花八门的战斗队,写大字报,有的写,没有的也要写,无中生有更要写,批老师,批班主任,批校长。

中润德里的学生们下海河游泳家长管的并不严,要到学校去批斗老师那绝对不行,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润德里的学生们几乎都是在胡同里渡过的。打扑克,下象棋,跟柴老师到剧场去跑龙套,更多时间泡在海河中游泳。这时候我游泳的水平上了几个台阶,游海河如同吃家常便饭,在海河激流中踩水,如履平川,仰卧河水中,怡然自得像躺在自家床上。

一天下午,众伙伴们再次来到海河广场,先下水朝对岸游了几个来回,还是觉得不大过瘾,不知谁的提议,顺流直下六号门。六号门距离海河广场坐汽车有两站地,顺流游毫不费力气,加上我们正当年,游速比岸边骑自行车的不慢,不敢下水的伙伴们在岸上为我们抱衣裳,一路小跑,转眼来到六号门前。这里是海河东去的转弯处,水深流急,我们游到这里,依然觉得意犹未尽,是上岸回家,还是向前继续游?又有人提议,扎个猛子,摸摸水底下有没有稀罕物。据老人讲,解放战争海河两岸战斗异常激烈,两军战死的人不计其数,沉到海河底下的枪支弹药有的是。也是,我向同院的刘莹点点头,刘莹心领神会,我们俩同时扎进两人深的河水中。三十秒后,我和刘莹喘着粗气,几乎同时露出水面,我们踩着水,都炫耀的把胳膊举过头顶,在我们手中,紧紧握着从河底摸到得半尺大的河蚌,黑褐色的大河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海河水底有大河蚌!

伙伴们在河岸上惊呼起来,岸上的伙伴忙把草帽递过来,我们上岸将河蚌放进草帽后,为了扩大战果,再次扎进水里。上下几个来回,草帽中的河蚌满满的,因为深水摸河蚌,消耗体力很大,时间一长,体力渐渐不支,我们只好上岸穿衣。抱着一草帽的大河蚌,大家都兴高采烈,心里美哒哒,可这么多的河蚌给谁呢?平时去海河游泳家里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把河蚌拿到自家,岂不是不打自招,肯定挨数噜。谁也不想往家拿,合计合计,干脆拿给柴老师。

(四)海河中的美味

平时,伙伴们几乎都长在柴老师家,他不但能讲故事,还能教大家演戏,大家里出外进都不把他当外人。柴老师那时还是单身,生活的磨练,手头也能掂几个炒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做得酱爆肉丁,我们都品尝了,那时我们年轻,家家生活都不富裕,长到十六七岁也没下过馆子,对馆子里的酱爆肉丁,没有正确的定位,只觉得柴老师炒得酱爆肉丁酷似自家捞面的肉炸酱,那炸酱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

柴老师见我们送来这么多大河蚌,自然很高兴,没让我们马上回家,执意留下我们来品尝他的厨艺,凉拌蚌肉丝,我们也正想品品蚌肉丝究竟是啥味儿的,就都留下,坐在院子里说说笑笑。

柴老师把大铁锅蓄满水,坐在煤球炉子上,水开后,将草帽里的河蚌统统倒进铁锅中,待水沸起来,立刻捞出过凉,拨出蚌肉,切成细细的肉丝,又剁了些葱姜米,洒在装好盘子里的蚌肉丝上,然后配上盐,味精,酱油,醋,最后淋了两滴香油,用筷子拌了拌后,放的他那张褐色的,发了旧,比凳子大不了多少的饭桌上,真诚的让我们品尝凉拌蚌肉丝。跟柴老师我们从来都不客气,拿起筷子每人一口,然而,闻着蛮香,吃起来就没那么上佳了。蚌肉丝嚼在嘴里很像过年时家家下酒拌的蜇头,再夸张一些如同口嚼塑料布,外带有些滋泥味儿。一口管够,谁也没有再品第二口,嘴里都违心地奉承道:好吃,真好吃。

柴老师坐在小板凳上,没有马上动筷子,他给自己倒了一杯白酒,从上衣口袋掏出永红香烟,点着一根儿,悠然地吸了几口,这才端起酒杯。一口白酒下肚,夹起一柱蚌肉丝,放进嘴里咔呲咔呲嚼得让人羡慕不已。

我们今天都步人老年行列,每当想起往事,海河是我们的魂牵梦绕,聚会时,海河是我们的永恒话题。

岁月沧桑,忍辱负重的海河,以她博大胸怀,孕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年轻人。

我们是在海河中成长起来的,海河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也练就了我们的坚强和勇敢。带着海河锻炼出来的健壮身躯,下乡很快评上10分工,到油田很快破格提拔当上了班长。

我爱你――奔流不息的海河!

我爱你――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河!(完)

天安门文学编辑部人员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韩   晗

执行主编:紫色玫瑰

主编:梦未央

责编:王 起 追浪

1、本刊所有来稿文责自负,附100字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真实姓名、生活照片,稿件以Word文档发送,否则不予受理。投稿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2、根据作品质量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

3、中国诗歌报,简称中诗报,平均日在线创作人员10000多人。作为中国诗歌报所属的天安门文学平台,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剧本、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

中国诗歌报出版的系列纸刊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所属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国诗歌报所属中诗报朗诵中心

中国诗歌报所属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