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衰要先控制高血压 4大症状自测是否心衰
心衰早期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心衰并不是不能被识别,下面的信号能为我们识别心衰提供很好的帮助。
4大症状教可以识别心衰
一、日常活动量稍微大一点,就会感到心慌、胸闷、出不来气。
二、晚上睡党时需垫高枕头,呼吸才感觉舒适,夜间睡眠时会突然胸闷、气短,甚至憋醒。
三、出现干咳的现象,白天或坐着时较轻,而晚上或平卧时则加重。
四、白天尿量减少,晚上尿量增加,并伴有体重增加或下肢浮肿的现象。
防治心衰,从控制高血压做起
如前所述,高血压是心衰重要的基础病因,因此,防治心衰,应从控制高血压做起,具体如下:
1、高血压本身也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冠心病发病危险性增高,而后者是心衰的另一重要基础病因。因此,为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必须纠正高血压病人伴随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肥胖、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严格、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是延缓和预防心功能不全和心衰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前提。所谓有效控制血压,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将血压控制达标,即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同时,降血压也是终身治疗,有很多没有控制好血压的病人是在多年后查体时才发现心脏已经扩大。
3、由于在心衰代偿期,症状可以十分隐蔽或不典型,而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心功能减退已相当严重。因此,尽早检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功能障碍,并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并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高血压病人应定期至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伴随的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或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这对预防和延缓心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心力衰竭的饮食调养
(1)限制钠盐的摄入。为预防和减轻水肿,应根据病情选用低盐或无盐饮食。低盐即烹调时食盐用量每天不超过2克,或相当于酱油10毫升。全天副食含钠量应少于1.5克。无盐即烹调时不添加食盐及酱油(油食品)。全天主副食中含钠量小于70毫克。大量利尿治疗时应适当增加食盐的量以预防低钠综合征。
(2)限制水的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为2000~3000毫升),但应根据病情及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更应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一旦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宜将液体摄入量限制为500~1000毫升,并采用药物治疗。
(3)调节钾的摄入。钾平衡失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出现的一种电解质紊乱现象。临床中最常见的是缺钾,主要因为:钾摄入不足(由营养不良、食欲差、吸收不良等造成);钾的额外丢失(由呕吐、腹泻等造成);钾经肾脏排出过多(由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代谢性碱中毒、利尿剂治疗等造成);以及其他情况,如胃肠外营养、透析等。缺钾可引起肠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诱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故对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应鼓励其多摄食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枣、番木瓜等。必要时应进行补钾治疗,也可将排钾与保钾利尿剂配合应用,或与含钾量较高的利尿中草药,如金钱草、苜蓿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须、鱼腥草、茯苓等合用。
另一方面,当钾的排泄量低于摄入量时,可产生高钾血症,见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或伴有肾功能减损以及不恰当地应用保钾利尿剂。轻度患者只需控制饮食中钾和钠以及停用保钾利尿剂即可,中度或重度高钾血症者,宜立即采用药物治疗。
(4)热量和蛋白质不宜过多。一般说来,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必限制过严,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为宜。但当心衰严重时,则宜将蛋白质的供给量减少到每天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特殊动力学作用可能增加心脏额外的能量(能量食品)要求和增加机体的代谢率,故应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肥胖对循环、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对肺容积和心脏都有不良影响;而且肥胖还可加重心脏本身的负担。因此,患者宜采用低热量饮食,既可使其体重维持正常或略低于正常水平,又能减少身体的氧消耗,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 (5)碳水化合物适量。每天供给300~350克碳水化合物较为适宜。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消化食品),在胃中停留时间短,排空快,可减轻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食物,避免过食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6)限制脂肪。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产热量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
(7)补充维生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富含多种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可多吃些鲜嫩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必要时应口服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