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同意见,如何不直接表态却又提出反对?看这3点!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9卷 汉纪十一

汉武帝四年(壬戍、公元前119)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匈奴用赵信计,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任敞于单于,单于大怒,留之不遣。是时,博士狄山议以为和亲便,上以问张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曰:“不能。”曰:“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居一障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于是上遣山乘障;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之后,群臣震慑,无敢忤汤者。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匈奴采纳赵信的建议,派遣使节到汉朝,以友好的言语请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和亲,有人建议利用这一机会使匈奴臣服。丞相长史任敞奏道:“匈奴刚刚被击败,处境困难,应该使它成为我朝属国,到边界请求朝拜。”汉武帝便派任敞出使匈奴,说服匈奴单于臣服汉朝。单于勃然大怒,将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国。此时,博士官狄山认为答应和亲于国家有利,汉武帝为此向张汤询问,张汤说:“这个愚笨的儒生什么都不懂。”狄山说:“我固然愚笨,但是我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乃是诈忠。”于是汉武帝把脸一沉,说道:“我派你掌管一郡,你能不让匈奴进犯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说:“管一个县呢?”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说:“管一个要塞呢?”狄山自己忖度,如诘辩下去而无话回答,就将会被交司法官员审判,便答道:“能。”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去守要塞。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斩下狄山的人头而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震恐,没有人敢触犯张汤。

【解析】

这段材料中的赵信原本就是匈奴人,后来作战失利又叛逃到匈奴。

赵信在汉朝多年,熟悉汉朝情况,于是给匈奴人提出了向北迁徙的意见,企图通过拉长汉军补给线削弱汉军战斗力。

经过数年汉朝主动大规模进攻匈奴,匈奴损失惨重,汉朝虽然赢多败少,但是自身实力也不足支撑短时间的大规模作战。

因此在这段材料之前有这么一句:“然亦以马少,不复出大击匈奴矣。”

赵信对此提出了恢复和亲的建议。

严格来说,这个对匈奴、汉朝都有利,两方现在都需要时间喘息,当然匈奴需求更大一些。

对于这个建议,在汉武帝看来不一样。

他要的是彻底把匈奴打光、打死,而不是留着半死不活。

所以,和亲不符合汉武帝的主张,将来还要继续打。

但是,任敞、狄山表示可以和亲,汉武帝的处理方式却颇为有意思。

1.不直接表态

面对任敞的提议和匈奴谈一谈,说不定可以让匈奴人请降称臣。

这东西提出来就很幼稚了。

现在匈奴和汉朝虽然打到这个程度,但是还并没有把匈奴打到亡国灭种的地步。

甚至来说匈奴主动退守到漠北,更是一种战略收缩,还有反击的余地。

这个时候和匈奴人说让他们请降称臣,太过想当然。

不过,计策本身太幼稚,但是却值得一试。

汉武帝对此也没有表示同意或者反对。

既然是你提出来的,那你就去试试。

当然成了,也好,不成,就全是任敞自己乱搞,要他来承担责任。

2.借人表态

任敞走了没回来,狄山又跳出来。

这家伙是儒生支持在此时恢复和匈奴和亲,在《史记》中就记载了他对此的看法,远比上面的详细。

同样这里汉武帝没有表态,而是问张汤有什么看法。

这里就很关键了,为什么不问丞相?为什么选张汤?

之前的任敞是什么官职?丞相长史,可以认为是丞相的助手、秘书长、参谋一类。

任敞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丞相的意见。

所以,汉武帝不会问丞相,因为丞相极有可能赞成和亲。(这件事次年,丞相李蔡获罪自杀)

张汤当时是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而且张汤这个人特别会揣摩汉武帝的意思,基本上就是汉武帝啥意思,他就啥意思。

汉武帝问张汤什么看法,更多是借张汤之口来说自己的看法。

明眼人一看,汉武帝的头号马仔张汤说话了,就明白这事汉武帝的意思。

至于,最后出问题,照样很简单,都是张汤说的,关我什么事?

3.以结果反向表态

不管哪个朝代国家,但凡是战争时期,必定内部都有战、和两种声音。

区别不过是哪种声音更大。

如果两种声音都一样,要么打不起来,要么就是内部撕裂反而为敌人所乘。

所以,战争期间加强内部管控,统一思想,一致对外是必须要做的。

同样,汉武帝在组织大规模对匈奴作战的时期,也注意朝堂重臣对此的态度。

让朝堂内部思想意见统一,不但利于他权力稳定,更有利于对匈奴战争。

不过面对那些依然倾向和谈的怎么办?三种办法。

其一,不换思想就换人,既然你们想和,那就把你们都换了,换成主战派。

其二,利益捆绑,让主和派在战争中获得利益,自然立场就转变了。

其三,让主和派看到和谈路径的彻底断绝,不说转成主战派,至少会偃旗息鼓好一阵子。

而汉武帝让任敞出使匈奴,结果被扣押,让狄山去守要塞,结果被匈奴所杀。

这就是告诉那些主和派,看看你们想和谈的匈奴都是个什么东西!

通过这种以结果取代讲道理的形式,来告诉主和派,对匈奴,只有战到底!

【启发】

要说最大的启发还是说话表态的学问。

因为话一说出来,等于表明了态度立场。

态度立场一旦明确,选择就会小很多。

所以,越是高位者,越不会表态,这点你去看高官们,各个说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不表态。

再看外交部的各种外交发言,说了很多,啥也没说,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啥意思。

不过,如何既不明确表态,又表达了态度,同时又给自己随时改变的可能?结合上面三点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其一,借别人嘴巴说出来,比如你同意,那么就多让其他同意的人发声,你不同意就让不同意的人多发声,然后就说这是众人的意思。

其二,如果你同意,那么就多说优点,如果你不同意,就多说困难。

其三,实在不行就先试试,以结果来说话,至于结果如何,中间控制就是一种花活了。

不奢求您的打赏,有个赞就够了!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