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华:“龙潭”之中有“鲍、骆”
温如华艺事感知录(69)
1957年的北京,自马、谭、张、裘几位大师级主演合并为,以生、旦、净为主的大型剧团之后,强强联合,声威气壮,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导向。中京院的“李、袁、叶、杜”也联手一起,团结协作。北京城里不论长靠、短打所有的武生演员,也都纷纷向大团挂靠,因而成为了当年武生演员的一种选择时尚。但是他们进团之后,要论资排辈,也只能是上演一些开场戏,或在一些生、旦主演的节目之中担当配演,这种普遍现象,在那个时期的北京城里,更是蔚然成风。当年北京最大牌的武生主演,要属张云溪先生(武生演员中,名列第一的最高级别),他也基本是要与李和曾先生合作,推出了一些诸如:《凤凰二乔》《朱仙镇》之类戏目,才能符合当时的形势之需。若想在京城寻一位,如杨小楼、盖叫天前辈,纯以武生面目挂为头牌,在一定时期内展现技艺並具号召实力的青年尚武形象,似乎是有些水中捞月、望洋兴叹之感,很难见到了!
但是在京城之中,偏偏有一个纯以武戏面目挂牌的剧团,仍在黙默经营,同时又作到了奋斗多年不辍的战绩。那就是以李元春、李韵秋之名,各摘取一字的“春秋京剧团”,他们一直以《龙潭鲍骆》《三盗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纯粹武戏节目作为号召模式,在京城武戏战壕之中,全凭摸爬滚打,匍匐前进之姿态,在这京城“龙潭”之中,用尽鼎力坚守的方式打下一片天地的。
虽然剧团几经合并改组,但是李元春先生仍以久经沙场,战而不疲之姿态坚守到底的。直到他年愈五十,逐渐成为了梅、程大师之几位后裔,如:梅葆玖、赵荣琛、王吟秋等人的直接领导,顶头上司之后,方而退居二线,告老还乡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只要玖爷一唱戏,就连一向高傲的香妈都要对元春团长连道“辛苦”,並恭维地说道:又让您受累了,哪天你要是想吃对虾,我请客,咱们“管夠”。梅大奶奶的豪气,绝对是一言九鼎。
在60多年前的北京城里,虽然名角林立,相对集中。而各个大型剧团上演的精彩节目也是源源不断,此起彼伏。但是在京城戏班里,“龙潭”之中外刚内柔,而又坚韧灵活的鲍鱼和隐忍耐劳,体力强健的骆驼精神,在元春先生身上兼而有之,双双体现。既有体能翻、扑、摔、打,又有头脑管理经营,头头是道,平衡一切,少有怨言,这在戏班之中还是不多见的。另外,在京城百姓之中,有戏迷至今对“春秋剧团”的“尚武精神”,仍然是会津津乐道的。
李元春、李韵秋《借扇》
正如京城里的餐饮界,不但要有“八大楼”、“丰泽园”,以满足上层食客们对“燕翅、海参席”之需要,更要有着为广大普通市民而准备的“炒肝、煮熟和炸酱面”,因为很多百姓们,他们爱好的就是这一口,反而对“燕翅席”,倒是不太稀罕的。
温如华老师授权发表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