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奈良回忆|海龙王寺五重小塔
图1:海龙王寺五重小塔
图2:明治三十年(1897年)绘「光明皇后像」
图3:海龙王寺位置图
图4:遣唐使图
图5:海龙王寺寺院布局(现状)
图6:海龙王寺本堂与西金堂
图7:海龙王寺本堂与西金堂
图8:海龙王寺本堂
图9: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0: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1: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2:东金堂遗址
图14:海龙王寺敕额
图15:十一面观音像
海龙王寺五重小塔基本资料
数量:一基
时代:天平年间(729年-749年)
构造:三间五重塔婆;本瓦型板葺
总高度:4.01米
除相轮总高度:2.85米
所在地:奈良县奈良市法华寺町
所有者:海龙王寺
国宝指定日:1951年6月9日
图16:从西金堂外看五重小塔
图17:五重小塔
图18:五重小塔
图19:五重小塔
如上图所示,一座奈良时代的小塔供奉在一座奈良时代的建筑中,那种震撼感令人记忆深刻。
柱额部分
通过上文罗列的小塔每层照片可看出,小塔各层均设置三开间。这件事看似平常,但对比飞鸟时代佛塔及小塔建造前后的一些木塔实物可发现小塔应是日本现存最早在各层使用三开间的佛塔。飞鸟时代木造佛塔顶层均为两开间,而奈良时代的药师寺东塔也同样如此。至于形制特殊的当麻寺东塔,其二、三层均为两开间。
图26:飞鸟至奈良时代佛塔各层开间
图27:法起寺三重塔第三层
图28:法隆寺五重塔第五层
图29:药师寺东塔第三层
图30:当麻寺东塔第三层
五重小塔在修理前已经失去了塔心柱,因此奈良时代的塔刹是何样貌无从得知。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原塔心柱势必没有直抵初层。通过初层设置的整块平闇就能看出,整个初层的空间在当初或有特殊用途,也许是用来供奉某种圣物,故塔心柱最多只能到达二层。在明治时代修理后,新的塔心柱被安装,其尾端只到达了佛塔三层中部(图-54)。因为缺少当时的修缮资料,我也很难说这样还原的根据在哪里。
图31:小塔初层平闇
纵观日本飞鸟、奈良时代佛塔,在第一层通常设置17根柱子,分别为12根檐柱、4根天柱、1根心柱。海龙王寺五重小塔第一层为12根,既无心柱也无天柱,根据上文推断此做法应是经过特别处理,实际大塔在当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图32:法隆寺五重塔初层平面柱网
小塔各层柱子之间由阑额进行拉结,第一层柱网外侧增设内法长押一圈,其余几层不设长押。一至五层柱头均安置普拍枋,普拍枋较厚,符合早期普拍枋的形制。
延伸阅读:《普拍枋源起》
图33:小塔一层阑额、普拍枋、长押示意图
图34:西安兴教寺玄奘舍利塔普拍枋(初唐)
注释:
长押:为设在柱子内外两侧由钉子固定在柱身上的横向联系构件。日本飞鸟时代佛塔即已使用此构件。
枓栱部分
小塔的柱头铺作使用出三跳双抄单下昂偷心造枓栱(均为单材栱),跳头置令栱直接承托撩风槫,不使用耍头与替木,不安置平座铺作与补间铺作。这是奈良时代所使用的等级最高的枓栱,样式上和建造年代接近的药师寺东塔柱头铺作十分相似。五重小塔昂身平直,这一特点与飞鸟时代建筑的下昂做法一脉相承(如:法隆寺五重塔)。奈良时代中期以后,下昂开始出现弯曲,并且曲度不断变大(如:唐招提寺金堂、当麻寺东塔)。
图35:法隆寺五重塔柱头铺作
图36:海龙王寺五重小塔柱头铺作
图37:药师寺东塔柱头铺作
图38:当麻寺东塔柱头铺作
五重小塔各铺作均为偷心造,转角铺作中角华栱与正侧身华栱之间也无联系,这是奈良时代早期建筑的一个特征。飞鸟时代的转角铺作无平出的华栱,而奈良时代中期以后,随着“罗汉枋”大量运用到日本木构建筑中,多跳偷心的实例开始渐少。小塔承上启下,时代特征明显。
图39:法隆寺五重塔转角铺作
图40:海龙王寺五重小塔转角铺作
图41:药师寺东塔转角铺作
图42:当麻寺东塔转角铺作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在奈良时代早期的佛塔中,令栱和撩风槫之间是无替木的。奈良时代中期的元兴寺五重小塔和晚期的当麻寺东塔上初见替木,这也是判断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由昂、连身交隐、飞椽、令栱等构件在小塔铺作中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因篇幅关系后续另辟一文详述。
咱们继续。海龙王寺五重小塔的扶壁栱使用“单栱素枋重复式”做法。若在我国土地见此做法,则可用“形制高古”来形容。飞鸟、奈良时代建筑遗存中同为此做法的有唐招提寺金堂、药师寺东塔、元兴寺五重小塔、当麻寺东塔,共计五例。在日本,直至十七世纪后的江户时代,仍能在大量和样建筑中看到这一做法的延续。我国较晚时期的木构建筑中鲜见此做法,但各时期的实例仍能找到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如:福州华林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景宁时思寺大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