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奈良回忆|海龙王寺五重小塔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对应我国的盛唐中期至中唐中期,关于奈良时代的建筑,本公号已经做过许多介绍。奈良时代的建筑中目前登录国宝及重要文化财的共计23座,这里包含了木造建筑和非木造建筑。它们并不代表奈良时代建筑遗存的全部,但却是其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海龙王寺五重小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员。

图1:海龙王寺五重小塔

奈良时代出过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后叫做光明皇后。她的父亲叫藤原不比等,是藤原氏的贵族。养老四年(720年),藤原不比等去世,光明皇后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宅邸作为日常起居的皇后宫并在宫内建立起寺院,一般称此时的寺院叫“光明皇后宫内寺院”。天平三年(731年),留学僧玄昉正值访唐后回到日本之际,为了祈求他平安回国,光明皇后把宫内寺院的僧院重新修整了一番。海龙王寺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图2:明治三十年(1897年)绘「光明皇后像」

天平六年(734年),从唐朝出发的玄昉,在东海遭遇暴风雨。惊涛巨浪之中,他不断吟诵《海龙王经》,历经九死一生漂到了种子岛,第二年也就是天平七年(735年)回到了平城宫。玄昉不仅从唐朝带来了新的佛学理论,还学习了作为镇守国家的基础的佛教政策。光明皇后为了从玄昉那里随时得到意见,便将玄昉安置在身边,封他为海龙王寺住持。不久后玄昉将海龙王寺定为“平城宫内道场”,海龙王寺因此也成为了天皇家的“私寺”持续受到天皇家的支持。

图3:海龙王寺位置图

以此为契机,海龙王寺的僧众开始为遣唐使能够安全渡海而不断诵读经典。在海龙王寺保存的《海龙王经》中,我们仍能看到那些为渡海而拼死一搏的奈良时代人们的回忆。

图4:遣唐使图

日本迁都平安京后,伴随着平城京的衰落,海龙王寺也逐渐没落。在镰仓时代短暂的复兴后,海龙王寺在室町时代因受应仁之乱的影响,再次被冲击。江户时代,海龙王寺开始得到有效的管理,但明治时代,海龙王寺因废佛毁释政策而受到巨大打击,大量寺宝丢失,东金堂也惨遭毁灭。至昭和二十八年(1953年),海龙王寺完全荒废。
注释:
平城京:即奈良,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间日本首都
平安京:即京都,公元794年至公元1868年间日本首都
昭和四十年至昭和四十二年(1965年-1967年)海龙王寺西金堂及经藏得到了解体修理,海龙王寺再次复苏。西金堂是奈良时代的作品,但在镰仓时代经历了近乎重建的修理,因此西金堂在后世被定为“重要文化财”而非“国宝”。
海龙王寺原有三座金堂,分别是中金堂、东金堂、西金堂。在中金堂之后有讲堂、食堂、东室、西室。但今日奈良时代的建筑仅剩西金堂和五重小塔两座。前文有提到西金堂虽为奈良时代遗构但纯度不高,而东金堂在明治时代被毁。或许在东金堂内也曾有一基小塔,可惜今已不存。

图5:海龙王寺寺院布局(现状)

图6:海龙王寺本堂与西金堂

图7:海龙王寺本堂与西金堂

图8:海龙王寺本堂

图9: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0: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1:海龙王寺西金堂

图12:东金堂遗址

图13:「大和名所图会」卷二,图中为1791年出版刊物里的海龙王寺伽蓝,可件当时东金堂还存在,并且本堂前庭有水塘。
原中金堂已不存,今日中金堂遗址上建有晚期殿宇,称本堂,为奈良市指定有形文化財,重建于宽文六年(1666年)。本堂内藏奈良时代海龙王寺“敕额”原物,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中国同时代匾额已经不存,此额的珍贵性不言而喻。匾额由桧木造,直至明治时代都还挂在寺院山门上。

图14:海龙王寺敕额

除敕额外,寺院中还藏有平安末期的毗沙门天王像;镰仓时代的十一面观音立像、文殊菩萨像;室町时代的爱染明王及不动明王像等重要文化财。

图15:十一面观音像

国宝五重小塔在明治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906年-1907年)进行了维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图-55),在维修之前佛塔的相轮已经丢失,台座、初层和二层的大部分枓栱、屋顶的木瓦、角梁等均出现大量残缺。下面是海龙王寺五重小塔的一些基本资料。

海龙王寺五重小塔基本资料

数量:一基

时代:天平年间(729年-749年)

构造:三间五重塔婆;本瓦型板葺

总高度:4.01米

除相轮总高度:2.85米

所在地:奈良县奈良市法华寺町

所有者:海龙王寺

国宝指定日:1951年6月9日

图16:从西金堂外看五重小塔

图17:五重小塔

图18:五重小塔

图19:五重小塔

如上图所示,一座奈良时代的小塔供奉在一座奈良时代的建筑中,那种震撼感令人记忆深刻。

图20:第一层
图21:第二层
图22:第三层
图23:第四层
图24:第五层
五重小塔身姿优美,从初层到顶层有较高的递减率,这种特征在中世以后的木塔上很难见到。晚期木塔如建于1644年的日本京都东寺国宝五重塔,塔体一至五层收分微弱。以笔者的个人审美看来,极易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图25:海龙王寺五重塔与东寺五重塔各层收分对比

柱额部分

通过上文罗列的小塔每层照片可看出,小塔各层均设置三开间。这件事看似平常,但对比飞鸟时代佛塔及小塔建造前后的一些木塔实物可发现小塔应是日本现存最早在各层使用三开间的佛塔。飞鸟时代木造佛塔顶层均为两开间,而奈良时代的药师寺东塔也同样如此。至于形制特殊的当麻寺东塔,其二、三层均为两开间。

图26:飞鸟至奈良时代佛塔各层开间

图27:法起寺三重塔第三层

图28:法隆寺五重塔第五层

图29:药师寺东塔第三层

图30:当麻寺东塔第三层

五重小塔在修理前已经失去了塔心柱,因此奈良时代的塔刹是何样貌无从得知。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原塔心柱势必没有直抵初层。通过初层设置的整块平闇就能看出,整个初层的空间在当初或有特殊用途,也许是用来供奉某种圣物,故塔心柱最多只能到达二层。在明治时代修理后,新的塔心柱被安装,其尾端只到达了佛塔三层中部(图-54)。因为缺少当时的修缮资料,我也很难说这样还原的根据在哪里。

图31:小塔初层平闇

纵观日本飞鸟、奈良时代佛塔,在第一层通常设置17根柱子,分别为12根檐柱、4根天柱、1根心柱。海龙王寺五重小塔第一层为12根,既无心柱也无天柱,根据上文推断此做法应是经过特别处理,实际大塔在当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图32:法隆寺五重塔初层平面柱网

小塔各层柱子之间由阑额进行拉结,第一层柱网外侧增设内法长押一圈,其余几层不设长押。一至五层柱头均安置普拍枋,普拍枋较厚,符合早期普拍枋的形制。

延伸阅读:《普拍枋源起

图33:小塔一层阑额、普拍枋、长押示意图

图34:西安兴教寺玄奘舍利塔普拍枋(初唐)

注释:

长押:为设在柱子内外两侧由钉子固定在柱身上的横向联系构件。日本飞鸟时代佛塔即已使用此构件。

枓栱部分

小塔的柱头铺作使用出三跳双抄单下昂偷心造枓栱(均为单材栱),跳头置令栱直接承托撩风槫,不使用耍头与替木,不安置平座铺作与补间铺作。这是奈良时代所使用的等级最高的枓栱,样式上和建造年代接近的药师寺东塔柱头铺作十分相似。五重小塔昂身平直,这一特点与飞鸟时代建筑的下昂做法一脉相承(如:法隆寺五重塔)。奈良时代中期以后,下昂开始出现弯曲,并且曲度不断变大(如:唐招提寺金堂、当麻寺东塔)。

图35:法隆寺五重塔柱头铺作

图36:海龙王寺五重小塔柱头铺作

图37:药师寺东塔柱头铺作

图38:当麻寺东塔柱头铺作

五重小塔各铺作均为偷心造,转角铺作中角华栱与正侧身华栱之间也无联系,这是奈良时代早期建筑的一个特征。飞鸟时代的转角铺作无平出的华栱,而奈良时代中期以后,随着“罗汉枋”大量运用到日本木构建筑中,多跳偷心的实例开始渐少。小塔承上启下,时代特征明显。

图39:法隆寺五重塔转角铺作

图40:海龙王寺五重小塔转角铺作

图41:药师寺东塔转角铺作

图42:当麻寺东塔转角铺作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在奈良时代早期的佛塔中,令栱和撩风槫之间是无替木的。奈良时代中期的元兴寺五重小塔和晚期的当麻寺东塔上初见替木,这也是判断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由昂、连身交隐、飞椽、令栱等构件在小塔铺作中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因篇幅关系后续另辟一文详述。

咱们继续。海龙王寺五重小塔的扶壁栱使用“单栱素枋重复式”做法。若在我国土地见此做法,则可用“形制高古”来形容。飞鸟、奈良时代建筑遗存中同为此做法的有唐招提寺金堂、药师寺东塔、元兴寺五重小塔、当麻寺东塔,共计五例。在日本,直至十七世纪后的江户时代,仍能在大量和样建筑中看到这一做法的延续。我国较晚时期的木构建筑中鲜见此做法,但各时期的实例仍能找到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如:福州华林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景宁时思寺大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