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孑然话曾经
接触林夕的书,这本《曾经》是第二本,第一本是《知情识趣》。两本书,《曾经》的副标题是“林夕90前后”明显是在《知情识趣》之前,也就是说对长期关注林夕的人来收,从《曾经》的内容到《知情识趣》是顺序,而我则是以逆序在了解林夕的精神世界。
读完《知情识趣》时,对林夕其人并不了解太多,而对于他的文笔,印象也不是很深,能够吸引我的不过有数的几篇而已。而这本《曾经》就不一样了。
按照这本书的副标题来看,这本书诞生在差不多二十多年前。不由得令我回忆那些岁月?二十多年前,“九七”已经屈指可数,人们津津乐道着《终结者》,电台上播放着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所有人都怀着兴奋而热烈的情怀期盼着香港的回归。为了了解香港,我找了一本柳苏写的《香港,香港》来看,大致上了解了香港的历史、地理、风情,然而却没有办法触及香港人的精神世界。而林夕的这本《曾经》中所记录的内容,无疑可以向我们敞开一扇灵魂之窗。
香港,这个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人,既能享受现代都市的繁华,又能切身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压力。从影视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香港人的身上的拼搏精神,然而荣耀总是显现在成功者身上,那些在拼搏中成长的普通人又如何呢?他们可能会失落、可能会孤寂、可能会苦恼、更可能会沮丧,而林夕这本《曾经》就触及到了普通人身上的这些种种情绪——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自然滋生的这些情绪。
看《曾经》,可以感受到林夕的敏感,他的自尊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他是一个忍耐着痛苦和无奈的人,而他的笔成为了他宣泄这些苦痛的工具。他努力地避免着伤害,而他的好奇心又驱使他去尝试那些容易使他受伤的事情,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他躲在自己的天地里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内容看着似乎会感到有点无聊,然而我们要看到能够在这种状况中,他是一个依然能够坚持笔耕不辍的人,而这样的人已经足以显得强大了———敢于再现真实的强大。
在书中,他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地观察着身边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吉光片羽式的感悟,也可以看到暗流涌动的情怀,还可以看到冷峻俏皮的幽默……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而有的只是真实的面对。
古代的读书人经常会提到“悔其少作”的情况,因为一般人在年少时难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作家的早期作品往往会更真实,会更能体现出作家的真情怀。国外有一门叫做“文本发生学”的学问,这门学问专门通过手稿来研究某一作者的创作过程,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范围有点窄了。要想了解一名作家的心路历程,还需要关注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心境,尤其是那些不怕他人来“毁”的“少作”中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