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的微生态治疗
近年来,随着菌群检测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论是消化系统内还是消化系统之外的细菌在不久后都有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来控制。在此背景下,在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我牵头组建团队,于2017年6月成立了十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致力于肠功能障碍、慢性便秘、慢性腹泻、各类肠梗阻、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肠外瘘等重症复杂胃肠疾病肠道微生态治疗。
历经三年发展,团队由最初的10人发展至近60人的医技护管研一体化的临床中心,床位由原10张扩张至40张,收治病人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肠道微生态病例开展业务量稳居上海第一,诊疗特色日趋成熟和规模化、国内外同行影响力逐渐增加,呈现临床诊疗、学术推广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在上海这个医疗资源丰富,众多知名医院林立的城市,我们是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能发展成为上海第一,国内知名的学科的呢?
科室从成立伊始,就得到了医院领导及职能部门的重点支持,医院整合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及皮肤病医院等多个相关诊疗平台,致力于微生态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设立肠道微生态专家及专病门诊,同时高标准筹建了肠道微生态诊疗实验室,围绕:1.严格筛选微生态治疗适应症患者,2.提倡风险人群的早期预防及早期诊疗,3.规范化及精准化微生态治疗策略,4.丰富优化传统治疗方案,5.建立多学科特色综合诊疗模式(MDT),6.针对中国人群研发具有特色的微生态制剂等六个方面,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与合作。团队陆续开展了FMT菌液治疗各类型肠功能障碍疾病、FMT口服胶囊质量控制等临床研究。团队2017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FMT组临床治愈率和改善率分别达36.7%和53.3%,远高于当前常用的新型肠道促动力药(普卢卡必利)疗效,为FMT治疗便秘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支持。
针对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介入移植途径不良反应多以及患者需要反复多次移植的问题,团队研制出了可以口服的耐酸羟丙甲纤维素胶囊壳包裹的肠道全菌谱干粉活菌胶囊,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设计出的FMT胶囊具有较高的活菌量,同时兼具耐酸性及稳定性,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深受广大临床患者欢迎,创建了菌群移植临床治疗新路径。
团队总结肠功能障碍诊疗的经验,首次在国内命名了肠道微生态疗法,即利用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及营养支持等技术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及微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的有效治疗。该疗法为难辨艰难梭菌感染、功能性胃肠病、慢性便秘及腹泻等复杂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模式,已成功治疗6000余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获得广大患者及国内外专业学界的认可和赞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科技之光》专题报道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介导慢性共病的发生及干预策略”荣获2018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系列研究论文《菌群移植治疗肠道疾病分析》作为国内目前最大样本量FMT临床报道,获评2018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
2020年6月,科室依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中国微生态治疗创新联盟和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作为牵头单位制定了我国《菌群移植标准化方法学及临床应用》和《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两部专家共识,以期提高FMT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FMT的临床应用推广。2020年9月,科室受邀组织起草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成为上海市唯一的菌群移植技术培训和质控单位。中心建立了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方案,确保能为临床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菌群移植技术,通过该治疗手段的引入,将大大优化针对菌群紊乱疾病的多学科治疗方案。
为提升我国菌群移植的发展,本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微生态诊疗联盟,率先成立了中华标准菌群库,该库集功能菌株的开发、菌群移植的制备与质控、供体的筛选与管理、大数据随访体系的建立与管理于一体,建成了符合功能菌和菌群移植临床要求的样本库、P2实验室和GMP车间,进一步引领了我国微生态领域的长远发展。
与其他新的医学技术一样,肠道菌群移植术遵循“尊重、有利、不伤害、公正”的医学伦理学原则。就如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变革了胃溃疡的治疗一样,菌群移植技术的应用必将革命性地促进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将有力推动肠道微生态技术的临床规范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李宁
编辑:生星
视觉: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