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备专栏】低吟高歌总是春——《春》1 X阅读教学设计

——《春》1+X阅读教学设计
文|孙秋备

【文本编组】

《春》(朱自清)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迟子建)

《醉春风》(丁立梅)

【设计意图】

一、文本简析

《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四季美景”主题中的第一帧图景。这幅图景清新、优雅、温婉,诗意盎然,如一首纯净欢快的轻音乐,流淌着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朱自清描绘的是江浙一带的春天景象,更是对春天诗化美化的感受。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春天有不同景象,不同作者的心灵有不同感触。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就展现了北极村寒冷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来得艰难却笃定、迂回而坚韧。这结满霜花的春天温暖而充满力量,如一支进行曲,质朴、明朗,理性从容。丁立梅《醉春风》则用女作家独有的细腻和感性笔触描绘春风、春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热烈赞美,浓情蜜意,反复咏唱,就像一首咏叹调。

三篇写景抒情散文都描绘了春天,都选取了春花作为描写对象,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景物,但表现的春的特征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抒写的感受也不同。《春》用语清丽、活泼,“用笔如舌”,多从孩童视角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语言凝练、生动,富有张力,赞美春天的沉着果敢、顽强拼争;《醉春风》用词精致,用语亲切,抒发对春天的沉醉和热爱。把三文放在一起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完善学生的认知。

二、学情分析

关于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写春天的诗文,学生在小学也学过一些。这三篇文章基本没有生僻字词,易于理解。把不同作者笔下不一样的春天放在一起阅读,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建立比较阅读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整合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三、目标确定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节课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多文本阅读课,基本要求是能在规定时间内读懂多篇文章,初步学习整合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比较文中景物特点的不同,揣摩并比较语言风格,能用合适的比喻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整合信息,把握景物特点;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四、学习过程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应放在《春》的第二课时进行。在学生充分朗读了文本并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引入其他两篇写春天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课堂的着力点在于引导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春”;课中提出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读懂课外文本,以丰富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为学生的“多读”服务的,多读、读懂、有思考地读是课堂教学旨归。

0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合信息,把握文中描绘景物的特点。
2.体会作者情感,比较三篇文章表达的异同。
教学重点:
1.比较三位作者笔下春天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不同的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0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儿歌中唱到“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朱自清眼中,春天在萌发的小草上,在竞相开放的花朵中,在温柔吹拂的春风里,在细密轻盈的雨丝间。春天有多美丽,世界就有多美丽;心灵有多丰富,春天就有多丰富。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美美地朗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饱览了美好的江南春光,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不同作者眼中的春天。
二、整合朗读,感知特点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朱自清的《春》,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展现的景象,结合文中语句,说一说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屏显)
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的,你看……
示例: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明亮鲜艳的。你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指导学生整合同类信息,从不同角度梳理文中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融汇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好停连,继续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预设: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自由欢快的。你看,“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轻柔温暖的。你看,“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香甜怡人的。你看,“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在朱自清笔下,春天是清脆悦耳的。你听,“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过渡:大家看,朱自清写春天,不仅仅用眼睛看,还用了什么感觉?对,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皮肤感触,也就是说,作者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春天,描述春天。这些感受融汇在作者心里,他用了三个比喻句来总结自己的感受,来,我们共读这三个句子:
(屏显,共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思辨:你从这三个句子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概括文中描绘的春天的特点?你有没有更好的比喻句来概括这些特点,和朱自清PK?
预设:“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流露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前两个比喻句写出春天“新”“美”的特点,和前文相呼应。后一个比喻在前文缺少照应,“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很突兀,和文章温婉的描写有冲突。
预设:春天像进行中的中国画,浅浅勾勒,层层涂色,愈来愈亮丽润泽;
春天像一首轻音乐,舒缓清新,带我们走进诗意天堂。
三、比较阅读,分析异同
1.比读:运用整合同类信息法,我们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特点和作者融汇在景物中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继续整合同类信息,阅读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和丁立梅的《醉春风》,勾画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语句,想一想,他们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与课文中的春天一样吗?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勾画。)
(屏显)
在迟子建/丁立梅眼中,春天是……的
预设:迟子建笔下的春天与朱自清的《春》完全不同。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寒冷的,是慢慢来到的,是艰难而坚强的,是顽强拼争的;
在迟子建眼中,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霜花一点一点化开(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积雪一点一点化开(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丁立梅笔下的春天与朱自清的《春》有相似之处。
在丁立梅眼中,春天是五色斑斓的,是花团锦簇的,是让人陶醉使人沉醉的。(语句略)与课文的春花图、春风图比较相像。
2.联结:迟子建说,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把春天比作霜雪,写出了春天来得缓慢而顽强。如果朱自清和丁立梅也用这样的句式去描绘他们的春天,会怎么说?
(屏显)
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朱自清:
丁立梅:
预设:春天是一天天长大的;春天是一天天变美的……
春天是一点点喝醉的;春天一天比一天香味扑鼻……
3.如果用乐曲来比喻三篇文章,你觉得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呢?请结合三篇文章描绘的景物特点、语言特色、作者情感来连线归类,并简要阐述。
(屏显)
咏叹调       进行曲         轻音乐
《春》     《醉春风》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四、朗读结课
春是一个美好季节,也是一种心灵感觉。花红柳绿是春,冰天雪地也是春。心有春天,眼前便春光无限;心中有爱,轻吟高歌总是春。
(屏显,共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作者简介

孙秋备,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家组成员,许昌市教坛新秀,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省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部级优课获得者,在省内外多地开设讲座及公开课。致力于统编教材整合教学研究。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编辑:孔祥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