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浮生六记》都要读翻译版,我们的语文阅读水平沦落到什么地步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稍加回忆,相信很多朋友的印象里都有这段初一文言课文《童趣》。它完全刷新了我们对古人的刻板印象:原来,古人也这么“皮”啊!

课文选自晚清小品《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其中讲述他与妻子芸娘生活的部分尤其动人,芸娘也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直到今天,这本书依旧是畅销书榜上的常客。各出版社的各种版本,恐怕没有上百种,也有七八十。

据说,迄今为止,所有版本中销量最高的,是作家张佳玮译述文白对照版《浮生六记》——据出版方说销售量早已突破了100万册!

小古文君刚要被大家对传统文学的热爱感动,忽然记起来:这本书以语言清浅著称,本身已经很“大白话”了。这要再翻译成白话文,该怎么译啊?

民国十七年出版的《浮生六记》

-01-

请问“浮生六记”四个字该怎么译?

首先,小古文君没有抨击译者的意思。张佳玮作为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青年作家,对《浮生六记》的翻译不能说不好。但拿译文和原文一对比,问题就来了。

1947年,沙莉在电影《浮生六记》中与舒适演对手戏

比如在原著第一卷《闺房记乐》中,沈复描写与芸娘分别的情形:

芸虽时有书来,必两问一答,中多勉励词,余皆浮套语,心殊怏怏。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四字相接,化情入景,少年夫妻暂时分离的心境跃然纸上。

而到夫妻团聚时,作者又写道:

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再看张译版,这两处分别翻译成了这样:

芸随时时有书信寄来,总是规规矩矩,只问平安与否、道家里甚好勿念——都是些勉励的话语,我也回写浮谈套话,心里很是怏怏。每当竹院里起风,盈窗芭蕉托起月轮的时节,对景思人,不免梦魂颠倒。

而到团聚时:

回到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我俩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恍恍然化为烟雾,耳中豁然响了一声,都感觉不到自己了。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三十年游历图

光看译文的话没什么好吐槽,感觉文字还挺优美,可一对比原文,就知道译文实在太多画蛇添足,远远不如原文简洁典雅:

“风生竹院”译成“竹林里起风”;

“月上蕉窗”译成“盈窗芭蕉托起月轮”;

“入房”译成“回到自己房间”……

对原文的破坏,只能用大煞风景来形容。按照这样的逻辑翻译,“对景怀人”就不能只换一字变成“对景思人”,而应该叫“对着景色思念着那个人”,甚至连书名《浮生六记》四个字也显得过于晦涩,不妨改为《浮华社会里的六篇婚姻笔记:清朝人的家庭爱情宝典》,才够接地气。

京剧《浮生六记》芸娘扮演者窦晓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来源于境界。其实,汉语的独特美感也来自于境界,而过度地“翻译”其实是在消解这种境界。再精美的白话文,都无法完全还原古典文字的美感,只会呈现出不伦不类的荒唐感。

比如下面这本《白话全本红楼梦》,应该能让很多红迷无语凝噎。

《白话全本红楼梦》书影。图/贝壳阅读

这本书出版于2010年,单是对于《红楼梦》各回目的翻译,就已经十分雷人: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变成了“甄士隐丢了女儿,贾雨村巧认知己”,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变成了“薛宝钗初见玉石,林黛玉吃点小醋”。

稍有文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根本不是文言小说,它就是带点古味的白话小说啊,再怎么“翻译”成“白话版”?结果不是从“白话”到“白话”,而是由“经典”变“庸俗”。

久而久之,就会让我们失去对真正美文的鉴赏能力。

-02-

别让孩子在初学古文时就拄“拐杖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都是用文言记载的。我们总说,世界四大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每一个中国人,只要接受过基本的语文教育,就能流畅地读懂千百年前古人写下的文字,打开中华文化的宝库。

全国“小古文”课程首创者朱文君老师发现,阅读古典名著原文的益处,远不止获得优美的语言这么简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里,都藏着文化密码。而要揭开这些“密码”,非读原文不可。

中学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多少?图/udn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有一篇《惊弓之鸟》的课文,大家也应该都听过这个小故事:

古代有个神射手叫更羸。有一天,他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雁边叫边缓缓地飞过来。更羸就对魏王夸口说,自己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在这里,课文还特别描写了更羸的动作: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简直神乎其技!小古文君当时读到的时候,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朱文君老师拿课文与文言原文对读时,却有了不同的发现: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注意到吗?小古文里的更羸是“引弓虚发而下鸟”。所谓“虚发”,是指“箭或子弹射出去,却没有射中目标”,而非课文所说的,空拉一下弓弦。我们平常说的成语“矢无虚发”“弹无虚发”里,也都是这个意思。而且,空放弓弦会让拉弓的力量反弹,损坏弓箭,本就不符合射击常识。

多少年了,一直以为是空拉弓弦而下鸟

当朱老师在课堂上请孩子们比较古文原文和课文哪一个更符合情理时,孩子们说得特别棒:

“我认为小古文更符合情理,因为大雁和人离得那么远,弓响不一定能传到它那里。但如果旁边射过了一支箭,它一定会惊慌失措。”

“小古文更合理。因为如果我是更羸,我一定不舍得损害自己的弓箭。”

……篇幅有限,小古文君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为你读小古文”|第六十一课:惊弓之鸟,阅读这篇小古文里的更多奥秘。

朱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提供译文,但孩子们对照着课文,完全能够读懂。朱老师把这种浅近短小、贴近儿童生活的文言和半文言,称作“小古文”,鼓励孩子们在多读、趣读的基础上,自己来探索着理解。

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她还编写了《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让课文遇见小古文》《口袋里的小古文》等小学生古文读本,已经帮助700多万小学生走进文言阅读大门。

拿到心爱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太开心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小古文书里,朱老师用简练优美的现代文语段来讲述古文大意,代替了逐字逐句“硬翻”的译文,称为“文白对读”。再辅以师生对话、问题探索和古文剧本等创意方式,保证孩子没有理解困难的同时,又有一定自主阅读和探索的空间。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前文说的,“再精美的白话译文也难以完全还原文言的美感”。连课文在转化过程中都有讹误,更何况市场上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朱老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发现:

刚学文言文就读译文,好似孩子在刚学走路时就拄上了拐杖,时间久了就扔不掉了。

反观《浮生六记》翻译本大有市场的现况,不正是这样吗?

与更早之前古文相比,《浮生六记》非常浅显,已属“白话”

“古文”这个概念很笼统。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和明清的散文小说都算古文,但两者的阅读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浮生六记》这样的晚清小品,语言已接近白话文。初中生就能读的入门级古典文学作品,如今却需要读翻译版本,我们的语文阅读水平都沦落到什么地步了!

-03-

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是空想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振兴传统文化也应该从振兴汉语开始。十年前,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件新鲜事儿;十年后的今天,文言文早早地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这是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唯一让人担心的是,在商业化和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下,隔着遥远的时空,现在的儿童是否还能够开口读古文,是否还能够拾笔写古文?

在连续举办了六届小古文读写大赛以后,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带回到古代,而是要让古文活在今天。

文言文完全可以来到孩子们的生活,回到孩子们的笔下!

学习小古文的孩子在拍摄“小古文剧场”。和短视频拍摄结合,也是“小古文”课程一项古今结合的创意学习方法。

自2014年全国首届“小学生小古文写作大赛”成功举办起,每一年的比赛,组委会都会收到近万份来自全国各地孩子们的小古文读写作品。

孩子们的小古文朗诵,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洋溢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这样:

孩子们读小古文,不仅能抒情优雅,也能搞怪逗趣:

在写作场里,通过孩子们简练、优美的文字,我们走进了美好如童话的世界,看到了孩子们特有的奇思妙想:

公园里,秋菊竞相争放,五颜六色。或红,或橙,或黄,或白,或青,或蓝,或紫,如虹降于天,美哉!美哉!蜂择一瓣,以之为台;蚁取一瓣,以之为床;甲壳虫亦持一瓣,以之为被。

——二年级王翌帆《美秋》节选

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对古诗文学习的痴迷:

每日早七时, 父驾车送吾上学。寒来暑往,四时景色变幻不断,不变者,车中吟诵诗歌声也。吾先熟读,后背诵,再解析。又将诗句及其含义记于心中,背与父听,父大悦。……吾每吟一诗,皆成就满满,不亦乐乎!

——三年级王泽宇《放学路上》节选

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死板枯燥的应试作文,只有童真童趣,畅所欲言:

某日,父带鸭脖归,置几上,欲饮酒下菜。吾循香气而至,食之,味鲜美,欲罢不能,旋而,又食一根。如此,一根,二根,三根……六根下肚,所剩甚少。父见,怒曰:“孰家馋猫偷食吾鸭脖?查明必打之。”吾掩嘴,笑曰:“适才有黑猫进屋。”父拎吾颈大笑曰:“此猫乎!吾候其久矣!”

——四年级尹佳诚《猫食鸭脖》节选

多么鲜活生动啊!如果每一个中国人开口就能这样兴高采烈地读文言,如果每一个中国人提笔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文言文翻译庸俗化的闹剧将不再上演,我们的汉语不仅不会变得越发粗鄙、干瘪,反而会变得愈加灵动、丰富。

点击视频,观看孩子们的获奖感言!

最后,预祝大家都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当然,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有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在美好的母语学习中受到熏陶,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是一个空想!

【本文部分内容选材自公众号“新周刊”发表的文章

【本文部分内容选材自公众号“新周刊”发表的文章:《连<浮生六记>都要读翻译版,你是古文白痴吗?》作者:曹吉利,特此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