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七章:祛风湿散寒
…………………………………………………………………………………………………………………………
第三十七类:《祛风湿散寒》
(4味/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
…………………………………………………………………………………………………………………………
《独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独活、香独活、肉独活、独摇草、长生草,玉活、独滑、胡王使者。
药科——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产地——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药类——祛风湿散寒。
药性——微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肾、膀。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痛,伏风头痛,腰膝疼痛。
现治——慢性气管炎。产后百日中风,百节痛风,惊瘫,痫痓,奔喘逆气,口眼歪斜,口噤不开,舌不得转,失音不语,手足不随,拘紧拘挛,肝风,肝气。
参治——诸风,诸风掉眩,中诸风湿冷,风痹,风伤肾经,风著人面,四肢痿痹不仁,血气痛,身疼,表汗,浮肿,头面肿,四肢肿,少阴头痛,寒郁头痛,面寒疼痛,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目赤,齿根动痛,齿痛,牙车急,头项难伸,项强腰脊痛,两胁疼痛,疝瘕,产后腰脚挛痛,腰背手足疼痛,鹤膝,两足痛痹,脚气肿胀痛,肤痒,痈疽败血,金疮。
药理——发汗,利尿,解痉,镇静,催眠,抗菌,抗炎,降压,抗肿瘤,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集,兴奋呼吸,促进脂肪分解。
用法——水煎,浸酒,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一切虚风类者忌服,气血虚而遍身痛者忌服,阴虚血燥者慎服,阴虚下体弱者禁用。
…………………………………………………………………………………………………………………………
《威灵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灵仙、铁脚威灵仙、黑脚威灵仙、老虎须、铁扫帚、黑骨头、百条根。
药科——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散寒。
药性——温。
药味——辛、咸。
入经——膀胱。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煎汤缓咽)。
现治——结膜炎,麦粒肿,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尿路结石,关节炎,破伤风病。
参治——中风,痛风,筋骨关节诸风,瘫痪,口眼歪斜,手足麻痹,手足不遂,癥瘕痃癣气块,气痛,痞积,癖积,伤寒头痛,鼻流清涕,牙痛,瘰疬,白喉(捣敷眉心),停痰宿饮,噎塞膈气,喘咳呕逆,胃痛(鲜根泡酒服),腹内冷滞,腰膝疼痛,腰脚疼痛,妇人经闭,肠风病,大肠冷积,大小肠秘,小便不利,膀胱宿脓恶水,黄疸,疟疾,丝虫病,便毒,痔疮肿痛,脚气入腹,皮肤风痒,浮肿,打扑伤损,皮肤生泡(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除皮肤生泡)。
药理——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用作下引药。利尿,利胆,引产,宣通五藏,降血压,降血糖,抗疟,抗利尿,抗微生物,软化鱼骨刺,松弛咽喉,松弛食道,增强食管蠕动,松弛平滑肌,增强平滑肌节律。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浸酒,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茶及面汤。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孕妇慎用,脾虚不运者忌服,气血亏虚者忌服,表虚有汗者忌服,气虚生痰者忌服,血虚生风者忌服。
…………………………………………………………………………………………………………………………
《川乌》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乌头、乌头、即子、毒公、奚毒、鸡毒、乌喙、耿子、五毒根。
药科——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其中四川有大量栽培。
药类——祛风湿散寒。
药性——热。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脾、肾。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现治——肝风虚,半身不遂,四肢拘挛,偏正头痛,心痛彻背。
参治——风邪,血痹,头风,胃寒肠热,腹胀泄痢,痈疽,肿毒。
药理——功同附子而稍缓。助阳,退阴,行经,温脾,强心,抗炎,抗癌,降血糖,局部麻醉。
用法——一般炮制后用,水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研末(常量1~2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毒。忌豉汁,恶藜芦。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阴虚阳盛者忌服,热证疼痛者忌服。
…………………………………………………………………………………………………………………………
《草乌》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草乌头、五毒根、断肠草、毒公、土附子、竹节乌头。
药科——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类——祛风湿散寒。
药性——热。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脾、肾。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冷痛,心腹冷痛,痈疽疥癣。
现治——麻痹症。中风,头风,恶风,瘫痪,半身不遂,脐间痛,
参治——大风顽痹,风痹,血痹,痃癖气块,阴汗,憎寒,目中痛不可久视,喉痹,瘰疬,齿痛,肩胛痛不可俛仰,咳逆上气,痰癖,冷痰包心。寒热历节掣引腰痛,肾衰弱,冷痢,肾湿阴囊痒,疔疮,痈肿脓结疔毒。
药理——行经之药,伤科要药。温经,活血,消肿,开痰,堕胎,强志,益阳事,抗炎,抗组胺,局部麻醉,增强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
用法——一般炮制后用,水煎(宜先煎久煎),外用(研末涂敷患处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用量1.5~3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毒。生品内服宜慎。一般炮制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孕妇禁服,婴儿慎服,老弱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