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研习中的定力、辩力与眼界 2024-02-20 22:07:01 如练习传统太极拳时,不可把拳式当成具体的技击招式来研习,同时也不能不知拳式的技击含义——灵机,要在行拳中体会拳式中处处蕴藏的灵机,这一灵机最初体现为拳中各式乃诸多具体技击招式的母式——即蕴含着可以直接演化为诸多具体技击招式的母式,此后行拳中再将这种母式呈现为一种劲势,再后将此劲势化合为虚无的气势,如是方入传统太极拳走架之门径。这是我多次强调的。故初期走架时要舒缓绵柔,行拳不是为慢而慢,而是为了从拳式中体悟遍体灵机、虚空之势。 入手之法就是把拳式中每一式蕴含的劲意以及可能的变化之机——劲势呈现为浑圆一气之意,由此去体悟。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规矩从行拳中的每个式子里包括式与式之间连接的过渡状态中体悟这个东西。作为初级阶段最初步的检验要求,就是在走架时无需做任何形态调整,随时随处都可以从走架轨迹的原位发出整劲。所以传统太极拳对走架过程中的每个瞬间身心(形与意)内外的状态都有具体要求,从整体到局部、从节奏到气势都要呈现浑圆一气之意,此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贯穿始终,形成虚空之势。传统太极拳的特点是其式极精而其意极深,故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其所长是一旦有所悟,则能有一通百通之效,对传统太极拳之意能不断深入,乃至其体用达到神而化之、超凡入圣之境,这已被传统太极拳诸多前贤所印证。其所短是一般人不容易深入其里,如果悟性差,或功夫没有下够,即使练上一辈子,也只能得其养心健身之效,难得其技击制胜之能。甚至完全不了解孙氏太极拳各式的技击含义。所以,当年对传统太极拳能有所体悟且服膺其理者多是那些天赋异禀的技击健将们。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太极拳的时候,如果没有深入传统太极拳之理,同时又没有精通技击的明家来指导,就无法正确的掌握传统太极拳拳式。实事求是地讲,当今真懂传统太极拳各式之义的名家已经屈指可数了,那么如何学习传统太极拳,有时可以借它山之石。 因为各派太极拳差异很大,几如天壤。有的太极拳就是以练习招式为主体,其比例几乎与修为功夫并重。外行人看上去很有看头,练习者也容易找到拳式中技击的状态和含义,这是其所长,其不足是这种技击状态相对固化,难以使习者深入,更难以真正悟求到太极之理。其有成者,最喜欢说手打人这种弱对抗的切磋形式。但真打起来,很难有几手能够派上用场。所以在借鉴它山之石时要有鉴别能力。由于当今太极拳明师难觅,若没有遇到真正的明师,为了提高对太极拳的兴趣,可以先从这类以练招、练劲、练意为主的太极拳入手,先从在拳式的招式、劲力上相对显性的那类太极拳入手,掌握之后,再练那类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太极拳。学习传统太极拳时,亦可以由此借鉴,但是拳中规矩各家不同,道理也不尽一致,如何借鉴?其原则是,一定要在严守传统太极拳的规矩,并在弄懂传统太极拳拳理的基础上借鉴。否则必将南辕北撤,一事无成。因此,习拳既要有定力和辨别力,又要有兼融的眼界和格局,不能有门派之见、固步自封,而要唯理唯上,兼收并蓄,行以极还虚之道。上面提到定力和辨别力,这两样能力都需要眼界,没有眼界很难形成这两种能力。而眼界源自三个方面:悟性、知识和修养。没有悟性就很难真正掌握一门拳术,不要说达到多高水平,能够入门都难。拳术是门艺术,不下功夫肯定掌握不了,但下了大功夫也未必就能入门,有悟性且下大功夫才可能入门,所谓聪明人下笨功夫。但仅仅如此,也很难在拳艺上登堂入室。因为如果眼界不高,很容易认知狭隘偏颇,稍有小成,便自以为是,失去辨别力。因此,即使有身体天赋、有一定的悟性,还需要有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眼界。真有眼界者不是自视高明、自诩有多大功夫,那是井底之蛙,而是知道自己所得、所知有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谦怀,对道的谦怀,真正做到极还虚,由此入道。 常见一些拳师,身体天赋不错,也有一定悟性,在拳术上也下了番大功夫,因此小有成就,但是由于眼界不够,常常把自己那点体悟认为是前无古人的创新而标榜,其实他那些体悟出来的要则在古拳论上早已有之。只是后来随着拳艺的发展,某些拳论又转向强调另一个方面,如由硬转柔,由紧转松等。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松柔之义渐失其真,因而在实践上能证之者极少。为什么当年松柔在技击中的作用被推崇,为什么现在又得不到印证,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上面仅仅是以硬紧与松柔为例,说明对拳术中前人的理论即不可轻易否定,也不可无条件的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要研究其成立的条件,发现其合理性与适用的范围。拳术理论中如这类价值转向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那么为什么在拳理上、在价值取向上会有这种转向,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拳艺是很有意义的。再有面对某些拳理在目前的实践中得不到证明这一现象,究竟是这些拳理毫无道理,还是由于我们的见识、知识、实践的范围与程度的局限以及功夫造诣不够,没有发现这些拳理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或没有发现目前实践中不能被印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深究的。这是一个可以提升武艺认知及研修水平的正确方向。我们不可以轻易错过,若如此,则甚为可惜。当代这些拳师的技击实践是很有限的,远不及前人。今天我们这些拳师一生中经历的生死搏杀有过几回?生存环境完全不能跟清末民初时期及更早的技击家相比。 中国武学是门大学问,由于历史原因失传甚多。今人经潜心研究,不断体悟,有所发现,以为有所得,故可以怀疑前人之论,但不可轻率的否定前人。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高峰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环境及其需求,这些今天无法复制,当相应的社会环境及需求不存在了,其高峰必然无法再现。此一时彼一时,武术文化也是如此。近五百年来中国武术的巅峰出现在清末民初之际,此后,尤其是1949年后中国武术逐渐走向解构和多元的状态,在技击效能上,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走向没落。因此今人研修武术及太极拳时需要定力、辨力和眼界。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太极拳演化定型的三段论/赵泽仁 张云 龙勿用 编者按:10月8日,黄河文明与太极文化研讨会暨<世界太极拳蓝皮书>首发式在河南焦作隆重举行.为促进太极文化交流研讨,会议择优选编了太极文化方面的论文24篇.在此,谨向论文所有作者表示衷心感 ...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竟还有这么多道道(连载) 太极拳门规 第四十七回 <太极拳先辈门规戒律>共分五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quo ... 《蛇拳》《通背拳》十六大拳法一览 一.<蛇拳> 蛇拳 蛇拳是汉族传统拳术的一种.属于模拟蛇的各种动作形象结合技击的象形拳类.主要流传于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台湾.香港一带.蛇拳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 ...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引言 按照传说的"创拳"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唐代李道子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宋代或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明末清初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说,明末清初陈王廷 ... 传统武术中的筋长力大真的是力为本吗? 大国崛起 民风尚武 炼拳纪与修行手札 什么样的力才符合武术需要的力?这是每一位习武者必须要搞明白的头等大事,否则晨操暮练几十年岂不是瞎折腾?--编者.以下是正文: 武谚有云:一力破十会,一 ... 以左顾右盼为例,传统太极拳入门练的串连劲,弹簧力,怎么得到? 以左顾右盼为例,传统太极拳入门练的串连劲,弹簧力,怎么得到? 学传统太极拳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悟拳 20160823 我在学练传统太极拳的过程中,吾师常对我讲,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拳理,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是聪明拳,若只知一味苦练,闷练,出身臭汗,不去想不去悟,道理不明白,这个拳是练不好的.要多想 ... 【新知】Mind Over Matter:太极拳修炼中的“力思维” 作为一种武术才能开发出来的人的身心潜能,"力思维"是对人类身心运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这一成果对开发人体其他潜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力形象思维",简称 ... 认识太极拳中的气、力、劲 气.力.劲,这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对这三个概念要能分辨. 先说"力"和"劲" 一般说,打太极拳不许用力,拳谱说"用意不用力" ... 在太极拳练习中定势犹如桩功,为传统练法之一! 定势要求在每一动作完成后停一至六个呼吸,而连势则要求如行云流水,不能有丝毫停顿.然而这种认识是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实际上两种练习方法在太极拳的修炼上,既有表面的分别,又有内在的侧重.两者修炼的内容,既 ... 一吸功入门精要(手梢出力双手及臂屈肘前伸在平肩高度上抱大圆双手怒张虎口撑圆似传统功法五禽戏中的虎爪使力达指尖聚而不散) (手梢出力双手及臂屈肘前伸在平肩高度上抱大圆双手怒张虎口撑圆似传统功法五禽戏中的虎爪使力达指尖聚而不散)头梢出力是结果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力也就是气感从人体背面向上爬升的过程 在一吸功门前驻足观望后的过路 ... 画家邱汉桥:在与传统文化对话中发现大美 邱汉桥,字抱朴子,思想家.中国当代杰出画家,胡润艺术榜十大国宝级画家,第一位获得联合国和平艺术金奖的艺术家.先后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 ... 完整版《二十四式传统太极拳》 完整版《二十四式传统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