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行长?千牛直播双11放贷,百万商家围观

网商银行联手千牛直播,一天之内超100万人次观看,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向商家发放贷款超过10亿。这种多元化服务场景或许就是“新金融”雏形。

10月17日,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做客阿里旗下一站式商家工作台——千牛,向商家发放双11贷款。一天之内,超过100万人次观看直播互动,俞胜法亲自向商家发放超过10亿贷款。他无疑是“史上以最短时间接待客户最多的行长”。

在传统金融体系下,这些商家可能要至少等待半个月以上,而且更可能遭遇无款可贷的结局。让这群曾经不在传统金融覆盖范围的人能更方便地做生意,网商银行想做的并不是金融领域颠覆者。

千牛直播现场发放贷款

直播现场就能贷款

张风(化名)对着手机屏幕,按下“贷款”确认键,30秒后,他点开支付宝发现自己的账户中多了3万元。他切换了一下软件,一个直播屏幕弹出来,屏幕上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向观众描述如何借款。

张风是10月17日下午2时通过网上银行借到双11贷款的淘宝商家。这场直播由网上银行与千牛直播联合举行,浙江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做客现场,为双11筹备上有资金压力的商家介绍网商银行最新的活动,并现场发放贷款。

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

电商在线记者了解到,近年由于淘宝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从日均几百元的销售额逐步发展到年销售额破千万甚至更多。而随着交易体量的增大,商家在备货及消化库存上难免会遇到资金吃紧的问题。

彭金东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其所经营的服饰淘宝店已走过5个春秋,而占全年销售总额五分之一的双11对他而言是年度最为重要的一次淘金机会。“往年总是会出现双11当天库存不足,影响年前的销售。”
通过网商银行的大数据评估,彭金东拿到随借随还的300万元纯信用贷。“实际上平时达不到300万的授信,但因为双11大促,我们会给每年都参加双11,且稳定增长的商家提升额度。刚才我了解了一下他们店铺的备货情况,大概是50万件衣服,比去年还要多。”俞胜法解释道。
不过,有数据显示,有贷款需求的99%的商户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针对这一类中小型的商家,随着销售额增加,资金需求也会变大,网商银行将根据其淡旺季给予提额。
彭金东经历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网商银行方便高效的贷款机制。

首先,网商银行是一家纯互联网银行,所有业务均在线上完成,省去了前往线下网点的时间。其次,网商银行的贷款都是信用贷,不需要抵押品,也不需要担保。再者,网商银行的贷款完全大数据化,系统会根据淘宝店铺的经营、活跃度等情况做出计算,不同的商家所获得的额度也不一样。而所有贷款是“即见即所得”,即不需要通过申请、审批、通过后才能够支用。

数据显示,网商银行自2015年6月开业至今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8亿笔,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制造大省对于申贷的需求最为迫切,而选择网商银行服务后,淘宝和天猫店铺的月均GMV有接近15%-20%的显著提升。

线上放贷是如何完成的?
令人好奇的是,对于所有业务都是线上完成,且商家仅凭信用就可申贷的网商银行而言,如何制定严谨的风控体系?
据了解,网商银行针对商家的申贷审核有一套完整的算法。
俞胜法向电商在线记者表示,这一流程充分受惠于阿里的大数据体系及平台的生态。首先,需要淘宝店铺提供近6个月持续有效经营数据,且每个月都有有效交易量,经营情况良好。其次,店铺信用记录良好,无不良记录。再者,店铺注册人年龄在18-65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简言之,商家贷款金额的算法维度可归结于店铺健康度及活跃度。
据了解,99%的商户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
俞胜法补充道,每个商家获得的贷款额度各不相同,有时候系统会根据行业特性,如销售周期的淡旺季做出一定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系统整体做出的,不是针对某个商户。”

千牛,是一个日活跃用户800万的社区,也是阿里生态商家的工作台。千牛可以实现开店等基础功能,还能实现从货源对接、资金融通、店铺服务和电商资讯在内的一系列功能。通过此次千牛直播可以看出,网商银行在现有业务的稳定增长同时,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服务场景。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张阔说:“网商银行依托于整个阿里的大环境,未来还可以通过千牛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

俞胜法表示,未来网商银行将在现有的大众产品基础上推出一些个性化产品,满足不同商户的需求。此外,网商银行还推出了App,将把除融资外的支付结算包括现金管理,一整套的服务都会提供给各个商家,尤其是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能够为各个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实说到底,网商银行的宗旨是希望在整个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内布局,为各个商家提供一站式的全链路的服务。“比如说商家要进货的时候,一开始会采取信用贷款的形式,会获得一个额度,利用贷款去采购,去备货。而备完货以后,希望商家的货物进入菜鸟仓,可以提供菜鸟仓仓单的质押贷款。”

尽管从资金体量来看,网商银行还不能与传统金融系统相抗衡。但不可否认的是,网商银行当前正在探索和推出的服务,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多元化金融体系,这或许就是未来“新金融”的雏形。

作者|黄宗彦

编辑|徐鑫

或许你还喜欢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