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留下四味药,巧治人间类风湿!一片苦心,盼你能听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关于常见的类风湿的治疗。
    我想跟你说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先生,就留下了四味药的小方子,帮助我们治疗顽固的、严重的类风湿。
    请听好,我说的是,严重的、顽固的类风湿。
    我还是给你讲个医案吧。这是我从前参加经方学习班的时候,听老师讲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年36岁,姓彭。什么毛病呢?就是双手指关节疼痛两年 。就诊之前,因为不慎受到风寒,所以症状加剧了。来看病的时候,双手指关节疼痛不已,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就全身来看,恶风、出汗。那汗啊,像自来水一样,在她身上哗哗地流。舌淡苔白而滑,脉象沉弦。
 
    当时,医师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制附子12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木防己12克,炒薏苡仁12克。
    结果,患者药用4剂,关节肿胀就明显减轻了。肢体渐渐有了温度,舌淡苔白,不见水滑之象,脉沉而不弦。这个时候医师把薏米去掉了。连服9剂,患者诸证悉平。
    病痛得到解除,女患者感激涕零。
    而医师却说,这是遵上古仲景先师之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个故事里的医师,姓陈,是山西的一名杏林前辈,别的我就不多说了。
    这里头到底什么学问呢?我给你说说吧。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属于阳气亏虚、外感风湿。
    怎么知道她阳气亏虚?你看啊,她脉象沉,舌淡苔白,周身恶风寒,而且容易出汗,症状受风寒而加重。这些都在说明,她阳气亏虚。阳气不能卫外,所以恶风寒。阳气虚不能固表,所以多汗。阳气不养筋脉,所以风寒之下,筋骨疼痛。舌苔水滑,说明阳气亏虚,寒湿内蕴不散。
 

    这个阳气亏虚,就是她“正虚”的一面。阳虚,意味着正气不足啊。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就容易欺负你。所以,她的关节就肿胀疼痛。患者关节不红,说明尚无热象。
    这个情况下怎么办?补阳气、祛风湿。不去补阳气,扶正的事儿没做,你就去祛风湿,这等于熊瞎子掰苞米,一场空。你去扶正,不去除风湿,那也会劳而无功。
    怎么才能兼顾呢?两千年前的张仲景先生,给我了我们答案。这就是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头都有论述的“甘草附子汤”。
    这个甘草附子汤,原方组成就是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这四味药可不得了啊。其中的附子,一方面可以温阳扶正,峻补阳气,一方面可以祛风除湿散寒。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可以配合附子温阳,也有一定的祛风湿之效。桂枝,走而不守,通行经脉阳气。甘草调和诸药,缓和燥性。所以说,这是一张既能温补阳气,还能驱散肢体风寒湿邪的配伍,用于“表里阳气俱虚而风湿偏盛”的治疗。
    上面医案里头,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防己利水消肿止痛,加上薏苡仁利水除痹。后来,水湿之气渐去,表现为舌面水滑之象消失,就把薏苡仁去掉了。总的来说,它还是在仲景甘草附子汤的基础上做了加减。
    我把这个写出来,希望您能读懂它的意思。
 

    仲景生活的年代,可以说老百姓饥寒交加,生活困顿。阳气亏虚、外感风湿之人,很多。仲景心怀天下,所以创制此方,用于解救人间疾苦。仲景原话说,此法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也许,他也想不到,他的这个配伍,至今还在被中医临床所应用,用于治疗阳气亏虚、风湿相博的类风湿。仲景的一片仁心厚爱,至今泽被人间。这是只有中医学,才有的独特温度和情怀。
    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眼下又近隆冬。我相信,本文所体现的用药思路,应该会给一部分患者和医者,带来启迪、帮助。
    全文完。

转自 小药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