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伊卡洛斯280大通道,曾是上世纪风靡红色阵营的公交车

这得先说说北京大公共汽车

解放初期的1952年,社会保障有所改善,北京市民出行方式已由马车步行逐渐向四个轮子转化,公公共汽车慢慢地普及,老百姓心里都有了出行要做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凯叔闲聊#

尽管当时还是从从朝阳门城楼东面城门洞进出,赶大车队,黄包车的,骑自行车的都汇集于此,但是这丝毫不减新事物的加入。

当时京城外几乎都是耕地和荒地,道路有限,其中朝阳门到通州的道路是石道,宽有二丈也就是近7米,两旁还有土路各宽5米多,按今天的标准也算是当时的京通快速,不过就是没有收费站。

朝阳门城楼东面,环城铁路道口,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啊。

城墙下有长鼻子的美国道奇,捷克的斯科达公共汽车,还有著名的匈牙利伊卡洛斯(Ikarus)30型公共汽车,毕竟是社会主义阵营,车辆还是比较好的使的。

实际上那个年代有很多地方公交公司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进口了伊卡洛斯公交汽车。

1952年北京进口伊卡洛斯30型公共汽车76辆。车身长7.8米,乘载70人,85马力4缸柴油发动机,在当年来说是非常高级的公共汽车了。

到1957年进口数量达到了111辆。1954年包头公交公司也购进了2辆伊卡洛斯公共汽车,西安、太原等一些城市公共交通也相继购进了这个品牌。80年代开始,路好了,进口的车辆越来越多了。

Ikarus 280

280客车是后续改革开放后,苏联解体前进口的一批大型铰接式通道公共汽车。

280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铰接式大通道公交车之一,一共生产61085辆,当年销售很火爆。

80年代北京17米铰接大通道车进行试验。当时“京华”大1路的3001号18米试验,进口伊卡洛斯280的44路的3002号16.5米同步试车。

在80年代大通道公共汽车在京已经试运营,44路的3002号Ikarus 280试验车就是进口大通道,以班车线路为主。

当时进口的车辆原计划用于机场摆渡车,毕竟那时候飞机的配属服务要有档次,用了一段时间后,终因这款车没有空调,首都机场放弃了这个车款,随后这些车由化工部接收,配给了下属企业。

二毛厂职工班车,北京维尼纶厂班车。由于当时进口时候本身车漆为黄色,很多人都称之为“大黄车”,当时能坐上这班车也是很拉风的事情。

Ikarus 280带有变速箱的发动机被规划在第一节车厢,配备第三桥为单胎转向桥,位于前转向桥和中间驱动桥之间的地板下方,没有涡轮增压。

内部的布局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棚顶和普通公共汽车几乎相同。

新车的时候还是比较耐漂亮。

黄色涂装比较多,蓝白和红色国内不常见。

Ikarus 280在前脸格栅部分有明显的型号标注,很好辨识。

匈牙利生产车间内,大通道的生产流程。

一个工人看着照相机,留下了年轻时的记忆。估计现在也近70的人了。

除了黄色的涂装,红白搭配也很独特。

出厂前的调试。

在欧洲仍在使用的280。

Ikarus 283

伊卡洛斯283是280的改进型。

283比280车型加长加宽,车长18米,宽2.5米。车内设29个座位,允许站立175人,总载客数为204人。

与280一样,带有变速箱的发动机被放置在第一节车厢,位于前转向桥和中间驱动桥之间的地板下方。由于车身加大,车重增加,搭载了RABA D2156 HMU6T卧式柴油机,相比280搭载的D2156 HMU6发动机增加了涡轮增压系统,马力更足。

283的油箱从前车厢转移到了后拖车,这样方便于油料的储存。

283后拖车重量增大,使用双胎车桥。不过后桥由于没有了转向功能,车辆灵活性降低,转弯半径为11.7米。

283并没有成为大众产品,由于它比280更复杂更昂贵,座椅反而更少,导致没有人愿意购买,最终只生产了1060辆。

Ikarus 293 生不逢时

Ikarus工厂的三节铰接式客车,当年未量产。三节21米长的伊卡洛斯293型客车,尽管是首发阵容但生不逢时 #客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王者,伊卡洛斯确实辉煌过。

谢谢您的关注,不要忘记订阅哦,可把文章推荐给您的朋友,留言并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