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说写作时,究竟说的什么?(后篇)

无知者无畏,我自认在写作一途上尚显粗浅,只是最近一个月所见所遇,让自己思索许久。与其说是评判他人所为,不如说是对自己的选择有了一些动摇与怀疑。最后却觉得其实不存在什么是非对错,每个选择都有背后的原因,明白这些也就能释然。

写作的目的,很多种

当我们在说写作时,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就我一个月的所见,大家谈的写作已经不是对写作本身去谈,更多的是一种目的的达成;或者说在谈写作的时候,对文字的尊重已经被抛却在脑后,想的是10W+、粉丝数,似乎那些数据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怎么划上等号的?这种错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写作成为市场一部分时,消费者(读者)的反馈决定了作品的接受度,于是受欢迎的就是好作品,不受欢迎的就是坏作品。

当下的生活中,10W+、大量粉丝就代表了是一个好作品。好作品,是受粉丝认可的,粉丝的水平决定了好作品的水平,那么这个好的水平如何?恐怕多姿多彩。

市场是会变化的,坏作品变成好作品是在什么时候,不得而知。唯有当下,才是王道,很有道理。

写作,最终成了争夺市场份额,这是现实,但不应仅限于此。

写作,为了钱

写作变现是一个很美好的话题,就和互联网许许多多的神奇故事一样,似乎非常容易。幸存者偏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毕竟平台需要内容生产者拉住大量流量。流量为王,互联网思维,代表这种商业模式的正确性。

当作者实际踏入时,焦虑得显而易见。作者群里经常看到的这样的问题:

“哎呀,这篇阅读量不高……”

“哦,我这篇帮我带来了几个粉丝。”

“这种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的粉丝!”

“就是天天写,一天写个四五篇,慢慢就上来了。”

“为什么我这篇没有人看。”

“哎呀,你这10W+了,好厉害,怎么办到的。”

他们向着预期利益前进。

大部分人在纠结数据,在自身寻找原因,是不是写得别人不爱看,写的不好。他们担心的是这样的状况持续,意味着写作变现的终结。

少部分人同样纠结数据,但归于不够勤勉,想着天天写数据总能上来。以勤补拙来总结不太贴切,不如说以战术的勤勉掩盖战略的缺憾。

数据的衡量,是一个参照,但它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它只能告诉你,你的内容不符合平台属性,不符合属性却不等同于写的不好。有些人因为领域选得讨巧,数据特别好看,就是文笔实在太一般,连白开水的味道都没有……偏偏通过日更大量积攒粉丝,获取收益。

焦虑的另一种形式以抄袭出现:XXX被平台通报抄袭,取消原创资格,永久封禁。这样的消息络绎不绝,似乎不会停歇。

抄袭者基于贪婪而行事:没有内容可以写了,拿不到平台奖励了怎么办?于是抛开道德法律,无成本抄袭获取数倍收益,稳赚不赔为何不做呢?

写作,为了赚钱,符合作者群体的需求,符合市场的需求。

写作,为了谁

为了谁写,是另一个维度的参照。

写作,可以为了自己,可以为了他人。

为自己,狭义的就是以我之笔,抒我之情。这种时候完全不考虑是否需要读者看,完全是自娱自乐地写。随性不拘,个人风格可能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形成。

为他人写,又可以分几种。一,为“献媚”而写;二,为情谊而写;三,为内涵而写。这个分类兴许粗浅,姑且这么算着。

上文提到为了钱写,可以归于为了他人(读者)写,至于是三者中的哪个,就看具体内容了。不过要在平台赚钱,多半还需要“献媚”地写。

为情谊而写,古人常做这些事,再比如一些缅怀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少需要有些背景内容,否则读者很容易一头雾水,说了一大通是为了什么?同时,文字感染力就特别重要,否则读者感受不到其中的情绪,来句所以呢?岂不是尴尬。

为内涵而写,真正指的是将价值传递给读者,至于价值是观点、是规律、是真理,就看作者怎么想如何写。

为他人写,最终依旧会回归到广义上的为自己写,写的初衷是内心有希冀:为“献媚”,期望得到赞赏;为情谊,希望长久之情;为内涵,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可否认,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己。

写自己的道

一不留心就写了那么多话,突然发现最近话痨了,一写话头就止不住了,所以得止住。剩余的零散想法就不写了,已经大差不差了,不用再多了。

总之一句话,我继续坚持自己的写作,经历更多的磨砺吧。

.........................................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