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方法会影响药效,不同类型药片该怎么用?
随着医药科技发展,药片经过提纯、浓缩等新技术加工,体积变小,功效增强,口感改善,包装也日益精美。但是由于其种类繁多,其性质、作用各异,服用方法也有不同。
据报道,曾有一名18个月幼儿,因发烧,其妈妈让其服用未经水泡的维生素C泡腾片,造成了窒息,虽经抢救而仍不幸夭折,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常见的药片种类有哪些,服用方法有何不同呢?
普通片剂
是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普通片剂。可用水送服,也可适当掰碎、碾压后兑水服用。如服用阿司匹林片,可以先把药片压碎,然后再用水送服,以减轻不良反应。有的药片上有分片划痕,便于限量服用。
普通胶囊剂
胶囊是给药物穿了一层“外衣”,一是可以避免药物直接接触食管壁,减少药物对食管壁的伤害;二是可以隔绝药物本身的不良气味或特殊苦味。因此不要拆开,要完整服用。
缓释片
可以使药物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出来,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类药物不能挤压、碾碎,需完整服用。如茶碱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泡腾片
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的新颖片剂。服用时必须将其放入适量温水中溶解,待气泡完全消失后,再喝掉全部药液。需要注意的是,泡腾片接触水后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让孩子口服可能会出现窒息现象,威胁生命。因此禁止直接口服。
咀嚼片
放入嘴里慢慢嚼碎,咀嚼的时间宜长一些,咽下后可服用少量温开水清洗口腔。如部分维生素以及治疗胃部疾病的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咀嚼片等,可使药片进入胃中能很快分解,发挥药效。对幼儿无法自行咀嚼药片的,也可碾碎后给宝宝服用。
肠溶片
药物在胃里不溶解,而是到达肠道内再溶解而发挥作用,避免药物对胃部的刺激及胃酸对药物的灭活。如氯霉素、红霉素、胰酶、硫酸亚铁片等,一般都做成肠衣片。这类药物不能挤压、掰碎、碾碎,要完整吞服。一般饭前服用。
口含片
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含片中的药物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作用。如碘喉片、华素片等。注意不要咀嚼和直接吞服,而是含在嘴里慢慢溶解。为了使药物在口腔内存留时间更长、效果更好,在含化完药片后(建议30分钟),不要吃东西或饮用任何液体。
舌下片
由舌下黏膜直接吸收,避免在胃肠道或肝脏代谢,以快速起到疗效。如硝酸甘油片,应放在舌下含服,紧急时可以嚼碎。但不要随唾沫咽下,更不可整片吞服。
每天阅读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