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公园内的八景园,浓缩的是上海一千多年的精品名胜

上海静安公园因隔壁的静安寺而得名,静安公园内有一个八景园,从入口按照顺时针游览依次为:沪渎垒,绿云洞,讲经台、涌泉,赤乌碑,虾子潭,芦子渡,陈朝桧。每一个景点都对应一个故事。

静安公园面积本来就不大,八景园作为静安公园里的一个“园中园”,面积更小,才2000多平方米,这个面积也就相当于一层写字楼的面积。面积虽小,浓缩的却是静安寺的历史精华,门口的介绍牌上说,静安寺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50年的历史,静安寺周围曾经有八处名胜古迹,史称“静安八景”。可惜的是,如今这些景点难觅踪影。

湮没在历史长空之中的“静安八景”,是静安寺附近的上海人伤感沉重的一个话题,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政府重建静安公园的时候,也建设了静安八景园。

在两排百年悬铃木古树的拱卫下,冒着蒙蒙细雨,我来到八景园。很荣幸,我是今天第一个入园的游客,门口左侧古色古香的小亭子是售票处,门票不贵,只要3元;右侧绿草丛中立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

进去公园门就是一条曲折幽静的鹅卵石小道,两侧点缀着奇花异草。园内林木枝繁叶茂,芳草青翠欲滴。

前面看到一面长城形状的青砖墙,上面刻有几块碑文,这就是八景之一的“沪渎垒”。“沪渎”意思是江岸或者海岸,旧时指上海松江一带。相传西晋、东晋时期为防御海盗,在“沪渎”这个地方修建堡垒,故名“沪渎垒”。碑文上用各种字体写着古人赞美“静安八景”的诗句,篇幅所限,我挑选了其中一首:竹雨晓苍霁,松风阴碧圆。道人禅定处,神在蔚蓝天。

向前是一方形门洞,紫藤环绕,修竹依傍,诗情画卷一般。过门洞,右侧一石质小桥卧于溪流之上。

继续向前就来到八景园的精华所在,这里景色布置的小巧精致,整个布局紧凑而不局促,一步一景,步移景异。八景之中的五个景点都在此地,每个景点仅相距几米之遥。

在这里可以看到四面环绕翠竹松柏,小径旁点缀奇花异草;碧水边建亭榭,溪流上有小桥;前有假山,后有怪石;将亭、溪、桥、山、石、花、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给人一幅优美安逸、绿意养眼的感觉。

假山下有一个山洞,就是八景之二的“绿云洞”,相传是元代静安寺主持栖息之地。洞口周围林木枝繁叶茂,光线不太好,又恰逢下雨,不大的洞口略显阴森。

拾阶而上,在假山山顶平坦之地,就是八景之三的“讲经台”,相传在南宋嘉定年间,这里是静安寺高僧筑台讲经之地,故名“讲经台”。站在台上可以看到静安公园西部大部分景色。

讲经台东侧湖石之间有一泉,石栏上有“潜龙古水”四字,这是“静安八景”之四的“涌泉”。据传,南宋嘉定年间,静安寺迁址到这里,就是相中了这眼泉水。据明弘治《上海志》记载:“涌泉在县北,广袤者半寻,赛若温泉。突沸犹火鼎,昼夜不息,俗呼为沸井,或曰海眼。”可惜上世纪文革期间涌泉被填没,至此消失。

从“涌泉”顺着假山上的小道下来,就来到了八景之五的“赤乌碑”。该碑立于一圆形墙内,密林之中,碑上刻着“赤乌盛年”四字,石碑沐浴在雨中,这四个字被雨水浸湿了,拍摄的不清晰。据传,静安古寺创建于东吴孙权赤乌十年间,特立“赤乌碑”记其事。南宋年间静安寺搬迁后,赤乌碑被淹没。

接着来到八景之六的“虾子潭”。它来源于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当年静安寺中有位智俨和尚,懒惰的不讨人喜欢。某日,他渡江上岸时,买虾一斗,吃到肚子里后,却无钱支付买虾钱,这种吃“霸王餐”行为惹怒了卖虾者,智俨随即将虾悉数吐出,在场众人大惊。七日后,智俨和尚坐化,其肉身不坏,齿发如新生。他吐虾入水之处成潭,后人称之为“虾子潭”。上世纪初,虾子潭才绝迹。

虾子潭内的水顺着曲折婉转的小溪,涓涓地流向“芦子渡”,这是八景中第七个景点。现场看到公园中心一个无名小湖的东侧,有一个古代的农家小院,屋檐下写着“桧下村居”四字,小院前的小渡口就是芦子渡。相传“沪渎垒”旁有芦子城,渡松江者必由此借到,故名“芦子渡”。湖西南侧有一四方亭临水而立,名为“鉴亭”,亭的廊柱上写着一副对联:“半亩方塘一槛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庭院旁有一棵“桧树”,这就是八景园的第八个景点““陈朝桧”。据《上海志》记载,南朝陈后主年间,在沪渎垒有两株桧树。唐朝两位诗人写下“双桧诗”,使“陈朝桧”声名远播。宋徽宗年间,有媚臣要砍取桧树进奉,突然夜间风雨大作,桧树被雷电击坏一株。另一株移植他处,明初尚存,不知何故消失。现在“八景园”中这棵”是假树。不仔细看的话还真辨不出真假,真佩服园艺工人“以假乱真”的能力。

平心而论,八景园之中的“静安八景”,都是人造景点,缺乏历史的古韵和灵气。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看了这些景点,游客会有怀古伤今之感。

历史的文化底蕴是无法复制的,但历史的文化氛围是可以营造的,这应该是八景园的成功之处,也是我今天游览八景园的感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