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草书,一样可以进入“意象美”的广阔空间
🍂
🍂
中国艺术向来重“意境之美”,其实,自古以来同样重“意象之美”。“象”为外、为实、为形;“境”为内、为虚、为神。故,书法理论常言: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
在书法中,有大量以自然万物来比拟的意象性词汇,如“游云惊龙”“落花流水”“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等,我们先看图,感受下:
“惊蛇入草”(蛇受到惊吓,迅速窜离的势态)
怀素《自叙帖》“又云”
自然界中的“飞鸟出林” 怀素《自叙帖》局部
是不是非常生动?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书法艺术与自然同根,是有形之学,因为有形才能出势。这就是古人尤爱用大量意象词汇的原因。
最早对书法提出意象美特征的是汉代集大成者蔡邕,传他所著《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自此,便有了书法“纵横有象”的立论。“纵横有象”即指用抽象的线条,演绎出自然物象之理,从中表现出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力,以及运动形象的意味。
书法中这种灵动的生命力、运动形象的意味,与其他任何艺术相比,都更为丰富、玄妙,这是因为古老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从“象形表意”走向“抽象化”的漫长过程,所以,书法的意象性,蕴含着无限丰赡的自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性之一。
看不懂草书,不要紧,不认识草字,不要紧,甚至还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能看懂草书的专业者,比较容易忽略天然的“意象美”,这就像小孩比成人更富有想象力。不识字的小孩看到流畅的篆书“水”字,由于不受字意限制,更容易联想到流水或其他,而成人会本能识别为“水字”。同理,书法专业者看到草书也会本能地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气息、格调”上去品鉴,而很少去体察耐人寻味的“意象美”了。
石鼓文“水”
下面,我们选出古代书论中用意象词汇对草书的一段文。并逐一对应例字,浅尝书之妙道。
“ 然草书贵通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升下,恋子顾母,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清.宋曹《书法约言》
这一段翻译成白话:
草书贵在气息通畅,但下笔往往容易写得过快,快时就要注意稍微放慢,放慢速度可以更接近古迹,但快速能产生出神的效果,比如收敛相互环绕之态,比如枝叶纷披四面垂下之态,又如茂林高高耸立之态,又如落叶参差脱落之态等等……行笔欲行反收,欲放还缩,有时突然停顿或断开,又紧接着相连。又有承上升下,恋子顾母之态,种种笔法,总之如人坐卧、行走、奔跑、揖让、歌舞、捶胸顿足、醉狂、颠伏等等,若能各尽意态,草书就算成了。
此段文字,共有十三处自然物象的比喻。
1、敛束相抱: 行笔以收敛为拓放,形成相抱之态。
唐 孙过庭《书谱》“窥”
(外部和内部笔画皆有环抱之势,力含在内,气灌满盈)
东晋 王羲之 《孔侍中帖》 “后问”
(字中大量留白,聚元纳气。正所谓,“向背”出形势。向,指面对面,相抱之势;背,是背靠背。)
2、婆娑四垂:枝条叶蔓纷披四面垂下之态。
明 解缙 《草书千字文》 “升”
(气注笔尖,才能走出即飘逸又如锥画沙的线吧)
唐 怀素《四十二章经》局部
(连续多处垂直的悬针竖,让整个画面布白疏朗,天然浑成。似枝条叶蔓,纷披四垂……)
3、阴森而高举:枝繁叶茂的树木屹立之态。
明 徐渭 《草书白燕诗卷》“归”
(中锋直下出飞白,藏锋收笔,力透纸背,如树干,如花茎……)
明 解缙 《草书千字文》 “带”
(此线,只能用铁线银钩、折钗股、锥画沙等等来比拟了)
4、脱落而参差:落叶纷纷,自然脱落之态。
晋 王羲之 《远宦帖》 “不”
(经典的四个点的“不”,落叶🍂虽无声,点点却含情)
明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吹洞箫……歌而和之……”
(点,还可以点得如此酣畅淋漓)
5、承上升下,恋子顾母:字字遥相呼应,紧密相连;动态生动,不离不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明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之间”
(牵丝,映带,气脉通畅,不离不弃)
唐 怀素《自叙帖》“为也”
(有种力量,让我们永不分离)
6、如人坐卧、行走、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下面全与人物动态相关)
坐态:
元 张雨 《七言律诗》 “云”
(看我坐的还算稳吧,只是双臂忍不住挥舞)
清 于右任《草书千字文》“甚”
(这种坐态,起码需要几年功夫)
卧态:
清 于右任《草书千字文》“与”
(一直喜欢这种屈膝侧卧,睡梦甜甜)
晋 王荟《翁尊体》“也”
(“也”,如孙悟空72变,怎么这次有种被推倒的卧感)
立态:
唐 怀素《四十二章经》“何”
(俺听话,立正站好)
唐 怀素《自叙帖》“开”
(俺喜欢芭蕾,可就是脚尖绷不直)
行态:
明 解缙《草书千字文》“赏”
(都说坐如钟,行如风,这就翩然走一个)
唐 孙过庭《书谱》“夷”
(同样是走,我咋走不出风度翩翩感)
奔态:
明 解缙《草书千字文》“笑”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明 解缙《草书千字文》“晚”
(对不起,我已经跑出最快速度感了,再快就离地了……)
揖让之态:
清 朱耷 《草书千字文》“沛”
( “承让,承让”)
唐 怀素《自叙帖》“不”
(“请、请、请”)
舞态:
明 解缙《草书千字文》“聚”
( 什么舞,随便想象 )
唐 孙过庭《书谱》“闻”
(二维平面中,呈现完美的三维空间感,高度抽象的线,似一位舞者,婀娜地抛出水袖……)
擘蛹之态(痛苦的捶胸顿足):
唐 孙过庭《书谱》“作书”
(别注解了,情绪都在笔墨中……)
唐 张旭《古诗四帖》 “采”
(我的痛谁懂……)
醉态:
清 傅山《草书立轴》“春”
(我,我,我根本没醉……)
晋 王羲之《丧乱帖》“贯”
(咦,这边是回家的路吗?)
颠态:
清 张瑞图《桃园洞口诗册卷》“拖皱”
(吾欲成仙)
明 徐渭《草书白燕诗卷》局部
(吾以成仙)
狂态: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局部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怀素《自叙帖》局部
(李白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通过以上图文,我们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草书妙趣无穷的意象美学特征。 对于不懂草书又想了解的朋友,便可有效地提升草书的审美和兴趣。
无论是东汉蔡邕提出“纵横有象”“书肇于自然”,还是唐张怀瓘提出“书者法象”,都同在道出书法这一本质及重要的美学命题。
譬如,韩愈见张旭狂草惊叹到:“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笔走龙蛇也好,雷霆霹雳也罢,这并非肆意挥运而成。 一位真正的书家,不仅能够从千变万化的自然造化之中、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之中体悟到书法的变化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体悟到的美感“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情景交融地、高度概括地投射到飞动的笔墨之中。
邱振中先生说:“一旦打开自然、生活这两座无尽藏,书法艺术可以直接面对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秋日丛林中枝条变化无尽的分割,可以成为极好的观察和借鉴的对象。一个粗犷的人体动作所产生的肢体对空间的剖切,或是俯视繁华街道时空间关系连续不断的微妙变化,都可以成为训练空间感觉的极好机会……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到处都存在空间的动人变化,只要习惯于从具体视觉印象中提取空间要素,并能找到任一抽象空间进入书法作品的道路,那么,我们的活动领域,将是整个宇宙,整个人类的生活。”这段话不仅具有开示意义,同时明确指出书法空间视觉的具体训练方法,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大方向。这不由使人想起宗白华先生所言:
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生命是无穷无尽的……
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无尽的……
注:此文仅为抛砖引玉。(请不要受到图文限制,意义在于引导有缘读者打开更为广阔的无限想象力。六岁女儿看到我在编辑这篇文,很多字的势态,她都有全新的注释……)
祝您:🍁 秋.日.安.泰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