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灾荒的真实影像 现实版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现在电视上清宫剧颇为流行,几乎展现的都是君贤臣明,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但实际上在清朝入关统治中国的268年时间里,几乎每年都有四五次灾荒,尤其是清朝统治进入末年以后,各种灾荒更为频繁。
清朝末年的黄河决口、秦豫大旱、东南大旱、永定河决口、丁戊奇荒、甘肃地震,可以说每一次都是惨绝人寰,灾民遍野。仅以1877年至1878年的发生在山西与河南为中心,影响直隶、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西川等省的的“丁戊奇荒”为例,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今第一大灾荒。
仅山西一省便赤地千里,饥民多达五百万以上,其中饿死者多达五六成,许多地方甚至全村死绝,当时的惨状骇人听闻,根本无法用文字记述。河南、河北也各有上百万的饥民,随处可见饿毙在路边的饥民。
清朝末年灾荒频繁,百姓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加上连年战乱,清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抗灾能力。面对从天而降的自然灾害,百姓如果不想坐以待毙,便只能流亡他乡,甚至有些地方全村集体出外逃生,去认为可能有粮食活命的地方寻找出路。
在百姓已经无法活命,贫穷到了极点的情况下,清朝官府和地方豪绅依然在疯狂敛财,将百姓的生死置之不顾,最终导致灾民不得不为了生存起来抗争,民变四起。
尽管清政府有着储备粮食的制度,但因为清末政治腐败,谷仓亏空现象严重。管理的官员领取粮银后并不购买谷物,而只顾自己中饱私囊,变卖、挪用、侵占,从中渔利,面对检查伪造粮册,蒙混过关。到了清朝末年,粮食储备基本上名存实亡。
甚至还有一些官员为了加官进爵,面对灾荒,隐瞒不报或者大灾小报,让众多的受灾百姓成为了他们红顶子的牺牲品。不由得让当时的官吏也感叹“以丰为歉,是病国计;以歉为丰,是害民生,而终害于国计。”
因为清王朝的腐败,更加重了灾荒的破坏,大量受灾的百姓不但得不到任何救助,更遭受了官员白眼,反而在这个时候还要受到官吏的趁机勒索,生活更加的苦不堪言。
最终走投无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本着自己求生的本能起来反抗寻求自己生的希望,也最终埋葬了清王朝。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