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篆刻大师邓石如的“一日之迹”

何震的弟子梁袠刻过一方印,内容是“一日之迹”,后世的大师们陆续都在仿刻,比如,邓石如仿梁袠,吴让之又仿邓石如,此后,黄牧甫又仿,陈师曾又仿……显然,这些大师们一致认为“一日之迹”这个词值得一刻。

(邓石如像及一日之迹)

苏东坡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是个很偶然的东西,人一辈子的成就也不过就像是飞鸿偶尔留在雪泥上的痕迹罢了,于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在意自己的每一天能在世上留下些许的痕迹,当然,一日很快过去,往往了无痕迹。能留下痕迹的少之又少。永和九年,群贤毕集于兰亭,嵇康临刑弹《广陵散》于东市,杜工部望落木于江边,东坡月下泛舟于赤壁,都算痕迹,那么,艺术大师们刻此印的目的,就要时时的告诫自己,要争取让匆匆而过的日子,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是谓:一日之迹。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最早的迹字写作一个足,一个责,就是足的责任,后来演变成一个足一个亦的“跡”,再后来又成了“迹”,越简化,原本的意思越少。

好了,闲话说完,看印,因为《印人传》系列刚介绍完邓石如,先放他刻的一日之迹,如图:

(邓石如的一日之迹)

1、章法上的三疏一密与对角呼应。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一方印,拿至手上,第一件事除了看字法正误之外(有时甚至这个也可以放后),首先就是看印面的疏密对比,其实就是视觉冲突元素是不是够充足,而这些冲突又能和谐相处于同一个印面,这很重要,秦汉印里有,那时是朴素的审美,到了邓石如这里,提纯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的疏密理论,到了赵之谦,更是认为“疏密”是“无等等咒”,是一方印好与坏的分野。这方印里,一、日、之三字皆疏,只有迹字密些,这显然已经有了天然的疏密对比,邓大师做的安排就是让这个疏密对比更强烈,他拉大了日、之两字,形成对角呼应,压缩了迹字,让它占印面最小的位置,与本身就简单扁平的一字做对角呼应,如果把位置用色块标识出来,会看得更清楚,(1)明显缩小了的迹字,造密造疏。(2)在占地面积上的对角呼应。如图:

(疏密与呼应)

2、印从书出。讨论邓石如的印,不提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那么,我们来看这一方印中的“以书入印”的元素:

(书法味在印中的表现)

我们看一字的起笔,日字的圆弧,之字的左弧线与下直线的收笔,迹的足旁转笔,亦处的收笔藏锋痕迹,这些都带有浓重的笔墨意味,不仅是邓石书法的体现,其实这是与纯工艺性印风决裂的标志。如果这样还不够清楚,我们可以拿这方印与梁袠的同文印放在一起,梁印给的印象一定是工稳典雅的工艺性印风,而邓印一定是笔墨厚朴而刀笔互见的文人性印风:

(邓与梁印的比较)

或者有人还是更喜欢梁印,这不算错,因为审美是主观感受,你刻得再好,我不喜欢也枉然,但公正地说,邓印的在一方印中体现的审美元素,要多得多。

当然,后来,邓的弟子吴让之(应当是再传弟子,吴是邓弟子包世臣的弟子)又刻了这方印,印蜕如图:

(吴让之刻一日之迹及边款)

吴大师更进一步,不仅保留了“印从书出”的味道,调整了四字占地面积,成均等占地,更增加了方圆对比的视觉冲突,将之字处理成方势,另外双将一字和日字的中横处理成波状且尾部卷收呼应,印面更活泼灵巧且装饰味更足。吴让之在边款里说:“完白有此印,让之屡效之,均不袭其貌也……”。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让之这方印的很多地方比邓石如更进一步了,设计感更足,但也正因此,稚质这味反倒不如邓石如,气势上完全不及邓印的坦荡大气,意境开阔。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审美这件事,各取所好。

3、边界。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邓石如这方印的边栏,梁袠的印边界是宽于文字的,吴让之的边界基本等同于文字,邓石如的边界却细于文字,甚至在多个地方,边界已经若有若无成了积点成线的感觉,或者,这也是邓印之所以有金石气,显得苍古浑朴的原因之一(一方印的边界有这个作用,但这方印的气息主要来源于邓石独具面目的篆书书法,因为若有若无的边界更增加了邓篆的气势)。更重要的是,这若有若无的边界正与印文的“一日之迹”的意境相合,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若有若无的痕迹。因此,这个边界是这个印重要的审美元素。

(【布丁读印】之9,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吴熙载的篆隶

    研究前辈书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书家或家学渊源,或后有奇遇,这才在书法上有了一番成就.可今天讲到的这位却是一生平凡,并无值得大书特写的人生经历,惟以艺鸣,而颇为时人所重.他就是晚清篆刻大师-- ...

  • 那些语出惊人的闲章,都是谁刻的?

    中国的篆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在秦汉,一在明清.秦汉印重在质朴凝练大气雍容,而明清印则是几百位印人在前后300年间,各领风骚.故而我们通常也称明清流派印,从文彭一路走来,其间浙派.皖派.海派-- 这期间 ...

  • 《吴让之印存》

    <吴让之印存>为社西泠印社藏品,其印为魏稼孙所手抑,魏氏收藏金石文字甚富,精于鉴别,尤好集名人印作谱,当时名家多与友善,对赵之谦.吴让之刻印搜集尤勒,此册多为吴让之自用印,精品精抑,优美绝 ...

  • 读印:皖派篆刻大师邓石如“意与古会”好在哪儿

    昨天发邓石如的传记,发现有这样一个怪现象:邓石如与浙派的蒋仁同岁,比黄易大1岁,比奚冈大2岁.应该说,邓石如生活的年代正是浙派的鼎盛期.但是我们看他的作品,却极少有浙派的影响,什么原因呢?邓石如生前也 ...

  • 读印:大师们那些意象丰富的篆刻作品

    篆刻前辈叶一苇老先生说过一句话:"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的造型.文字造型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究其根本,篆刻美的根本追求方法,在于体现基于汉字本身的文字之美.中国的汉字是依赖于字形 ...

  • 读印:从一方印谈起,说说为什么说邓石如对于篆刻史有重大意义

    前天写邓石如的<印人传>,其中谈到他对于整个篆刻史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主要是从他开始,篆刻真正进入完全的自主创作时代,他之前的时代,文人们不得不从战国玺印中寻找大篆.从秦印中寻找摹印篆.从汉 ...

  • 读印:浙派篆刻大师丁敬和陈豫锺的“文章有神交有道”都好在哪儿

    今天说两方印面文字完全一样的印,两方印印面都是杜甫一首诗的首句:"文章有神交有道".这两方印又都是浙派大师的作品,一方是浙派开派宗师丁敬的作品,如图: (丁敬:文章有神交有道及边款 ...

  • 读印: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儿?

    稍有空闲,整理了一下前面发过的"读印"系列文章,竟然已经有八十多篇了.依照计划,我们的明清流派印打算学习180方,任重道远,于是翻检名家们的印作,再梳理一下,这一梳理不打紧,竟然发 ...

  • 篆刻大师吴昌硕印存

    篆刻大师吴昌硕印存

  • 篆刻名家书法大师邓石如:艺术成就卓著,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大清篆刻名家书法大师邓石如,是乾隆时期的人,对碑 ...

  • 篆刻大师的印风对比

    @篆刻微刻 齐白石虽然面对"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他内心从没有焦虑感,因为他身处乡村,远离社会变革的前沿.他的思想仍然维持着前辈那种思考问题的观念,他的书印仍然维系了古典传统.如果说 ...

  • 看篆刻大师印面,让你知道印底要刻多深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更名起,号复戡,祖籍浙江鄞县.题襟馆早期会员,师从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吴昌硕,早年与罗振玉.康有为.冯君木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留法归国后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