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真绝色哪用炒CP

来。
今天Sir带你看美人。
10秒后海报下见。
后翼弃兵

The Queen's Gambit

别怀疑,这是真人。
棋盘前,本来就大的眼,偏头稍低死死盯住你。
精致的唇微抿。
压迫、凌厉。
一副“吃定你”的架势。
懂了,妥妥大女主”
可这年头大女主戏还少吗,凭什么它豆瓣一开分就是9.3。
凭什么,它烂番茄就能双满分。
片名The Queen's Gambit(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中一种风险极高的开局。
以退为进,舍弃王后上方的兵来换取有利局面。
剧如其名。
哪有什么开挂大女主。
这就是一个女人为自己人生摆下的赌局。
锋利而脆弱。

△ 记住这个演员,安雅·泰勒-乔伊

01
我就是会赢
空荡荡的教室围坐着12个男生。
他们面前分别摆着一副棋,12双眼都盯向同一方向——
教室正中间,杵着个穿格子背带裙的女孩。
那是他们的对手。
你没看错。
1V12。
只见她不慌不乱,在长桌间悠然踱步。
你根本想象不到,一场“屠杀”已经开始。
结果如何?
全部KO。
80分钟,她下了12盘棋,打败了12个人。
这群男生里“成绩”最优秀的,也就坚持了15步。
开挂吗?天才吗?
是,可剧集没往这方面继续。
镜头一转——
小女孩回到孤儿院,啃着刚赢回来的巧克力,吃得满嘴都是。
嘴里一边不解地说着:
他们都好弱哦
哈哈。
开场已经给《后翼弃兵》定调:
这是一部爽剧,但绝不“无脑爽”。
要知道,这剧本曾经是多少“天才”抢着都要拍的IP。
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1983年的同名小说,讲述天才棋手伊丽莎白·哈蒙的故事。
动过它念头的名导,包括但不限于: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末代皇帝》)、迈克尔·艾普特(《人生七年》),还有,生前就很喜欢国际象棋的希斯·莱杰。
奈飞看准时机出手,买下改编权,制作成7集迷你剧。
故事虚构。
主角原型据传女版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
一样少年天才,一样经历坎坷,作为第一个非苏联选手,拿下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此荣誉曾经长年被苏联垄断)。

△ 菲舍尔(右)1976年击败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斯帕斯基(左)

故事抢手就一个原因:

天才故事到处都有,真正拍出成为天才所付出的代价,寥寥无几。
《后翼弃兵》首要任务,塑造一个让人信服的天才。
9岁的哈蒙,母亲车祸去世,父亲弃养,被送入孤儿院。
棋手生涯从一堂数学课开始。
数学测验提前交卷,她被老师使唤到地下室清理黑板擦,遇到社工萨贝正在下棋。
哈蒙一眼就迷上了这个黑白相间的游戏。
天赋拦不住了。
她光是看了几次,就摸出了棋盘的规则。
但因为是女孩,社工和学校屡次阻止她继续学下棋。
6年后,哈蒙终于被一对丧子的中年夫妇领养。
过起正常孩子的生活。
读高中,上大学,嫁人,生小孩……
才怪。
上高中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像被猫挠了似的想去找人比赛。
从州冠军、区冠军,再到全美冠军、甚至世界冠军。
她成了赛场上唯一的亮色。
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不。
真正天才与凡人最初的区别:凡人要追梦,天才只需跟随直觉。
成为世界冠军,不是她的梦想,是她“能”。
你看她的表情。
进攻。
《后翼弃兵》全剧有300多场棋局,几乎每集都有。
为了让你看懂,导演花了不少心思。
多机位拍摄,凌厉的剪辑,辅以棋子落子时的声音、现场人物反应……把沉闷棋局拍成一次次紧张的对战。

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还是该剧的顾问,他要确保这里头的棋盘能“经得起推敲”。

几乎不需要什么常识,你就能感觉到棋子背后的暗流。
初入赛场,哈蒙连赛场上的棋钟、计步本都没见过,没有等级,没有社团,背景一片空白。
没关系。
她双手抱胸,自带防御。
等全场唯一的女对手热心地科普完规则后,哈蒙开挂了。
没有意外,提前交卷。
第二个对手。
胶着过后,高发际线男落黑子,按钟和记录棋步时嘴角上扬。
看得出,他很得意。
自认为走了一步妙棋,就等对方中计。
谁料就在他自得的档口,哈蒙狡黠一瞥。
落白子。
男人嘴边的笑意还没收尽,脸就耷拉了下来。
呵,中计的是他。
更有意思的是,棋局有时甚至代替了台词

你是什么货色,姐就是什么脸色。
哈蒙的初恋在15岁,也是这场州冠军争夺赛。
一个头发有点长,笑起来很温柔的男人汤哥。
几乎一见钟情。
初见的震撼,让她连坐下的动作都比往常轻柔好多好多。
他甚至都没在对面。
可她的身体,条件反射般向着他。
狭路相逢,一路斩将的哈蒙和汤哥对上了。
看哈蒙落子。
轻轻拿起,缓缓放下。
你问这有什么差?
来,我们把镜头拉回她跟高发际线男下棋时的落子。
再快进到她跟上一届州冠军时的表现。
一个果断干脆;一个沉稳笃定。

△ 谁能想到哈利·波特的表哥长大了竟然这么瘦

你是什么货色,姐就是什么手速。
初恋,就在她不自觉间交了出去。
可再心动,把棋子拿得跟戒指一样羞涩。
哈姐还是你哈姐。
- 天啊,哈蒙
你这是在羞辱我的车
- 你的痛苦很快就结束了
天赋极高,对棋又极爱,偏偏又肯下苦功。
拿到第一名的奖金后,她一路小跑地到百货商店买来盼了好久的棋盘。

△ 放棋盘跟放书本力度都不一样,生怕摔了棋

看各种书,研究各种棋局。
哪怕面前坐着约会对象,也能滔滔不绝地只聊棋盘。
让曾经同为高手的对象,自惭形秽。
咄咄逼人,不善言辞,出口总有冒犯之语。
天才,在举手投足间就成立了。
Sir再说一个。
眼神。
天才的眼神该是怎样的?
不是挑逗,也没有非要战胜你的敌意。
里面就淡淡一句——
我就是会赢。
02
“她身上几乎一点伤痕都没”
一个天才站住了。
接下来呢?
导演要扶正一个“人”。
在Sir的叙述里,故事似乎是一路高歌。
其实并不。
哈蒙在棋局上大开杀戒,可当她想在现实中追寻什么,却永远都不能得手。
比如亲情
哈蒙9岁那年,两辆相撞的残车。
妈妈躺在地上,哈蒙在不远处,身体因为劫后余生不住地起伏。
一群警察在议论,等待。
他们小声庆幸——她竟然看起来一点伤痕都没有。
真的没有吗?
哈蒙自小颠沛,和母亲从小生活在一个破旧的房车里,父亲几乎隐形。
车祸过后,她被送到了当地的孤儿院。
比如友情
从小就被排斥,孤儿院唯一的好友是个黑人姐姐,却在被领养后断了联系。
就连最基本的陪伴,对她来说也是奢侈。
一个动作让Sir隐隐作痛。
剧中出现三场哈蒙成年后的床戏,具体Sir就不描述了。
你看她激情后的肢体表现:
敷衍地拍拍肩,事后烟,背身。
都在表达同一种情绪:封闭
无论何时,都在努力隔离着外界可能给她带来情绪波动,以及任何一丝被伤害的可能。
再说一个细节。
看海报里的棋盘,除了棋子,还有什么?
药丸(镇定剂)、威士忌。
两大“法宝”。
车祸之后,她无法入睡。
是孤儿院里发的绿色镇定剂,帮她屏蔽了噩梦,也让她得以在脑海里打开棋盘。
成年后,她又发现了一种更有用的宝贝,威士忌。
和小绿丸一样,它能帮她屏蔽痛苦和焦虑,在夜晚专心沉浸。
它们和棋放一起,就是人生的全部。
象棋之外,她只能通过药物和酒精麻痹自己作为正常人的欲望与眷念。
她喜欢下棋。
不仅是为了独享成功。

更因为棋局之上,只有“黑与白”,“赢与输”,它不像人生那般复杂。
对象棋的专注,是对某些情感的刻意回避。
属于正常人的柔软。
心动。
索取。
……
后翼弃兵,哈蒙“弃”的是什么,赢得的又是什么。
你现在懂了。
我们往往被大女主的女王光环闪得晕头转向。
却时常忘记。
那个跌跌撞撞不服输的小女生,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自己。
03
我是女生,我不在乎
《后翼弃兵》是一部反叛的“爽剧”。
在天才过关斩将中,它保留了对“人”的细腻剖析。
同样。
这也是一部反叛的女性剧。
主角哈蒙。
她没有占一点“女性”的便宜。
有天分的棋手成为世界冠军,说逆袭,牵强了点。
可对女棋手来说,简直扬眉吐气。
冷战时期的美国,国际象棋默认为男性游戏。
在哈蒙9岁时那场一鸣惊人的1v12里,仔细看,现场还有一个女孩。
在窗户边,旁观。
她是棋艺社老师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但对外身份,只是棋艺社的会计。
当时象棋比赛,也没有女子组。

那是一个人人(特别是女性)有默认道路的年代。
女孩应该是乖巧的。
孤儿院的女孩子们去见领养人。
进门前,老师都要给她们套上珍珠发箍,整齐地别在头帘后。
为啥?
女孩乖,才讨喜。
甚至,那个年代的女生都会给自己设限。
上高中了,女孩们总爱聚集在一起,议论班上最土的几个女孩。
她们聚集的社团呢,不是啦啦队,就是名媛团。
哈蒙不是没有机会跟别的女孩打成一片。
趴体上,女孩们围坐在一起,听歌蹦迪。
哈蒙当下仿佛遭受雷击……
这什么群魔乱舞???
这种集体放松和自得,对她而言,太尴尬,太难受了。
你猜她后来怎么做?
借口去上厕所,然后……偷了女孩她爸的一瓶酒,回家躺在床上,猛灌一口。
想棋。
这是她从小就有的习惯,在天花板上躺着构思棋局。
而天花板和床之间,原本隔了蕾丝纱帘。
但那层纱帘,从她第一天睡到这床上就被撕开了。
撕开它,才能看到她的棋盘。
就像那层“女孩”的外壳。
她没有给自己设限——
我不想穿,那就撕掉她,直面自己。

此时导演再次展现出光影的精致。
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哈蒙在天花板想象的棋盘,化成倒影。
越来越大。
最终,“侵蚀”她的身体。
对。
不是她选择了象棋。
而是她选择把“自己”,交给象棋。
当哈蒙在赛场上不断刷新纪录,有杂志找上门采访。
采访内容呢。
不聊象棋,聊的都是她“女生”的身份:
一个女棋手泡在男人堆里,作何感想?
她摇摇头。
“我不在乎”。
于她,这从来不足以成为一个问题。
看吧。
女性的美,也可以跟“女性”标签毫无关系。
《后翼弃兵》用反叛的视角,创造出另一种美人。
无限美人。
她走上了一条在别人眼里看起来艰难,但自己却从未犹豫的棋手之路。
一路上,从脾气差没礼貌的小野猫,成长为利落、自信的世界棋手。
这是她自己的路。
这是独属于她,无法设限的美。
对自我的肯定,对每一次选择的坚定。
 
走自己的路,每一步都出色。
Sir想说,这样的美人生活中真不少。

华语电影圈就有。
她在46岁生日之际,也迈出了特别的一步。
完美日记品牌全球代言人,周迅。

华语影后和国货美妆品牌携手,为全球女性发声。
打碎刻板的“不可以”“应该”,走出你的“我可以”“我应该”。
不得不说,完美日记眼光和Sir一样毒。
周迅这张脸一出,画面就有戏。
强强联手,同样带来一个细腻的女性故事。
60秒,下台到上场,迷茫到坚定。
名利场宝贝离开香衣云鬓的舞台,来到后台。
脸上,带着疲惫和回味。
疲惫一路追寻,回味半生得意。
全身素黑,只留嘴上一抹红。
很快,她迷茫了。
接下来呢,去哪?
彼时出现了两个“她”:
黑衣,踩着小细跟,步伐坚定。
白衣,却眼神犹豫,四处张望。
在Sir看,黑衣是当下的自我。
白衣是犹豫的、在世俗标准里徘徊的自我。
坏掉的嗓子只能沉默,眼泪等于软弱,女孩子就该安安分分,边界就不要去探索。
“黑与白”装的切换间,光线尤其亮,表示内心正在选择和自我审视。
24秒时的画面一暗,周迅身形一转,完成由白到黑的转换。
迷茫和犹豫怕什么。
只要你终究没放弃自我。
又一次,她从舞台下场。
两次“ON AIR”演播室,首尾呼应。
当再次面临选择,在镜前确认过自我,她坚定地走入下一个赛道。
这途中,她的武器,是一支完美日记小细跟口红,为当初的那抹红再添一笔。
踩着小细跟的迅哥,背影气势十足。
手执完美日记小细跟,前方再陌生又何妨。
我不惧任何战场。
配上周公子声线特别的嗓音,这60秒Sir刷10遍都不腻。
得承认,作为资深直男,Sir对美妆知之甚少。
但每次冲浪,刷到完美日记的广告时,都会停住几秒。
因为总有那么些瞬间,让Sir以为不是在看广告,而是电影预告……
配上那些奇奇怪怪的系列名,还……挺好玩的。
马赛克单色眼影。
一张漂亮姑娘的大脸,对着满屏的眼影做消消乐。
别说,这一消,Sir这轻度强迫症看了都异常舒适。
色调搭配跳脱,还有那么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绝对不只是因为模特漂亮

探险家十二色眼影……猫咪盘。
这个又冷又媚的猫眼女孩,选的是真绝。
Sir还记得有个和中国国家地理联名的幻想家十六色眼影盘。
每一种色彩配合同色系自然地貌,张力十足。
题材、类型、画面,甚至细到模特选择,每次都有创新和探索。
不堆砌华丽的镜头,舍弃空洞的独白,丢掉了广告的吆喝叫卖感。
短短几十秒。
不止有妆之美,更有美的延伸。
完美日记,让美,永不设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