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这一章老子讲如何守道:持重、守静是一个人不失道的根本。
经文只有十句话,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一层把这一章经文要讲的核心“重和静”先提出来,同时,以轻和躁为对比,说明了重与静的根本性意义。这一意义是就人而言的。这一层的意思是:
为人不应该轻浮,应该以持重为做人的根本;浮躁是做人大忌,而应该以守静为要。
第二层: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一层,以圣人为据,说明有道之人,其日行持重而守静。
圣人,指守道之人。终日,一整天,这里指圣人坚持守道不渝,天天如此。辎重,本义是行军运载战械和军饷的车辆,比喻一个人每日行为应坚守的品质——持重与守静。荣观,荣盛的景象。燕处:退朝,闲居。
圣人终日之行,坚守有道有德品质,对那些华居,美食,宴乐等荣耀之享受,能以闲居守静之心态超然处之。
第三层: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以万乘之主为对比,不以持重守静为根本者,即使万乘之主,也会失人心,失国主之位。
奈何:表惊叹,怎么;以身轻天下,以自身轻狂浮躁对待天下,不以天下为重。后面两句应为互文,轻躁则失臣,轻躁则失君。
以万乘之主为反据,说明不可轻浮,不可浮躁。在君者失君,在人者失人格。
从而说明持重守静的重要性。
怎么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以自身的轻浮对于天下,失人心,失君主之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