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岳||【散文】漫说葫芦

发现更多精彩

        漫说葫芦

                    文/立岳

01

秋月某夜,我闲坐斗室,打开酷狗音乐,选了首《送亲》聆听,听说是全网最红的歌曲。而自己平日里碌碌营生,无暇顾及这天籁之音,乍然一听,瞬间被歌手那深情的演绎抓了心。其中一句“原本以为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瓜熟蒂落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的歌词,让我思绪飘然,想起了故乡久违的葫芦。

葫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葫芦、南瓜等。狭义的葫芦指的是吊葫芦(亚腰葫芦,呈8字形状。)以及衍生和改良的其他品种,如西葫芦、瓠子(蒲瓜)等。

从世界的角度上看,葫芦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分布广泛。在亚、非、南美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和栽培,中国就是葫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关的文献记载以我国为最多。《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写的是葫芦作为食物的情况。

葫芦谐音“福禄”,一直是人们逢凶化吉,纳福敛财的精神寄托,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葫芦籽粒多,象征“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葫芦口小肚子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葫芦圆弧的造型,除了用来装酒的用途外,还象征人际关系圆融、广结人缘。游走江湖,你是否也渴望拥有像老镖师(电影《镖行天下》中之王兆兴)那样既能倒出镖酒,又能倒出醋,有时候还有火油的神奇葫芦呢?到了乱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的希望与理想的寄托,如铁拐李、济公等。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与葫芦相关的神话有49种之多。现代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早已成了一种“灵物”。《后汉书》的正史有过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云笈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从这些简短的文字记录中,可以看出葫芦在民间不仅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

古人题葫芦的诗词很多,杜甫就有写葫芦外形的佳句:“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华了,宁辞青蔓除。”

杨万里有句赞美:“笑杀桑根甘瓠苗,乱他桑叶上他条。向人更呈瘦藏巧,怪道桑梢拄一瓢。”

黄庭坚则用葫芦盛酒,描绘得诙谐且耐人寻味:“大葫芦乾枯,小葫芦行酤。一居金仙宅,一往黄公垆。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小的时候,以能诗善文而被称为神童,其中一首“戏作葫芦诗”的故事,更是幽默有趣。

有一天,几个和尚坐在菜地的葫芦架下休息,侯方域刚好回家路过,几个和尚拦住他的去路,侯方域再三解释,家中有急事,可那几个和尚就是不放,非要他作一首诗,然后才肯放行。侯方域被逼无奈,便答应他们的要求。

和尚们见他答应作诗,一个个兴高采烈。但是以啥为题呢?恰好有个和尚猛地一起身,脑袋碰到葫芦架上一个大葫芦,疼得和尚咧着嘴“哎吆”“哎吆”地直叫疼,引得其他和尚哈哈大笑。于是他们便说:“就以这为题吧。”

侯方域看到刚才和尚的光头碰在了又大又圆又光亮的葫芦上,逗得差点笑出声来,今又听几个和尚还借此为题,实在是愚蠢,于是,便想以作诗戏弄他们一下。只听他从容吟道:

葫芦架上葫芦藤,

葫芦架下葫芦明。

葫芦碰着葫芦头,

葫芦不疼葫芦疼。

众和尚听后,无不拍手称赞,哈哈大笑说:“吟得好,吟得妙,全是葫芦!”

当他们笑过之后,仔细一揣摩,方才回味过来,原来是受了侯方域的戏弄,再看侯方域早走得没影了。

02

歪嘴葫芦拐把瓢。旧时,庄户人家过日子,离不开锅碗瓢盆,锅得买,碗得买,盆得买,唯独这瓢不用买。几乎每户人家都要种一种呈梨形的匏瓜,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故这种植物的果实都俗称“葫芦瓢”。

那些长得歪瓜裂枣的匏瓜,还在嫩的出水的时候,农人早摘了炒着吃,特意留下那些长得均匀有规则的葫芦,让它一直长到老。庄户人家将长老的葫芦摘下来,用刀具将葫芦表面那层白色的外皮刮掉,用铅笔在它身上勾画出一条一分为二的线,沿着线小心翼翼地锯开。锯开后,掏出里面的瓤子。然后将葫芦在太阳底下晾晒。葫芦的晾晒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放在阳光下晾晒会使水瓢外皮不光整,甚至出现裂缝;而如果放在室内阴干,因为老葫芦里富含水分,容易发霉。在晾晒时,一定要在葫芦瓢上遮盖一层纱布。大约一周后,葫芦已经坚硬的带有金石质地,用手指弹之,铮然作响,再将葫芦瓢收回来,用来舀水或穵面,既轻便而又环保。

“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巷。”这是小隐于野,贤士的乡土情怀和简单快乐。葫芦做瓢,清泉长流,更是自然的返璞与真味,虽然时光久远,偶尔还是心心念之。

03

众多瓜果蔬菜中,属葫芦最卑微了,几乎没有人专门大面积的去种植,都是三三两两、稀稀落落的。“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找一个空闲的地方,房间屋后、犄角旮旯,田间地头、沟坎坡地,即便是杂草丛生,随意种下那么一两窝,也甭管施肥管理,几滴雨水就能活下来,凭其顽强、泼辣地向周围扩充蔓延,飞檐走壁、攀墙挂枝。长长的蔓藤,硕大的叶子,像月亮,如锅盖,生机勃勃、茁壮异常。随着藤的延伸扩张,也逐步开始开花,金黄色的像喇叭,似编钟,花分雌雄,花蒂有小葫芦的,叫母花,没结小葫芦的叫公花,往往公花多,母花少。期间数小蜜蜂最勤劳了,穿梭于花间授粉,酿造出最甜蜜的葫芦花蜜,是上好的润肺之物。

俗话曰:五月葫芦不上墙,到老也没有指望。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葫芦,如果不结果就什么希望了。有时葫芦蔓藤扯得很远,径直爬过自家院墙,偷偷在邻家院里结个胖墩墩的葫芦娃,即便邻家摘了去,主家也决计不去理会。所以就有“葫芦也知修邻好,殷情引蔓过院墙”的美谈了。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葫芦秧藤浇了生粪生尿(未发酵好的人畜尿),结出的葫芦都是苦的,于是调皮的小伙伴们见到葫芦藤扯起裤腰就尿,也不知道结出过苦葫芦没有。后来上街赶集,还真的吃到过苦的葫芦,苦得直呶嘴,直接倒掉,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给葫芦秧撒了生尿的缘故?后来才知道本来就有“苦葫芦”、“苦瓠子”一说,天生就苦,也不是谁的一泡尿就能左右的?人生如藤,上面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仔细思忖,想必也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葫芦,看似长相难看,实则朴实无华。紧挨着藤蔓的这端细长,另一端粗大,并且大多弯曲,颜色有青有黄,有时青黄相间。嫩的,擦成丝,拌上面糊,塌作葫芦盒子,是地道的美食。暑期,天热,农人爱吃蒜汁面,煮熟了面条,用井拔凉水反复激三两下,再兑以淖过水的嫩葫芦丝,和着界中米醋、捣碎了的蒜汁、姜丝、小磨香油,搅拌均匀下肚,绝对的凉爽开胃。

最美不过秋天。一个个状如树墩一样的葫芦或褐或黄,大的如安塞腰鼓,小的如碗碟,在绿色叶子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扎眼醒目。等到叶子枯萎,秋收罢,农人才有空闲时间拾掇这些瓜菜。几乎是整篮子整筐子的装,稍嫩的先吃,老的码起来,留着慢慢吃,屋子里就多了道绚丽的墙。也有送隔壁邻居的,实在吃不及的,剁碎了喂鸡鸭,总之,是决不允许浪费的。

老葫芦炒熟又绵又软,且香甜无比,母亲犹爱在葫芦即将炒熟之际,撒点切碎了花椒叶,格外的出味,别看围墙角那不起眼的花椒叶,类似于四川郫县的豆瓣酱及南方烧鱼撒的紫苏,有此物配伍相佐,食物才有灵魂。一炒一大锅,一盛一大碗,真的可以当饭吃。“瓜菜半年粮”,这句老话一点都不假。

以我一介70后为例,往上数三代,我敢说没有哪一个人没受过葫芦的恩惠?那是老天留给我们的唯美馈赠啊!苦难的日子里,葫芦曾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岁月;在富裕的日子里,葫芦又帮助我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它对我们是这样的不离不弃,是天性,还是忠诚?圣人说:君子不器,难道说的就是这质朴的葫芦吗?

04

葫芦的谐音除了“福禄”之外,还有一“糊涂”的谐音。葫芦僧是《脂砚斋批评红楼梦》甲戌本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贾雨村被曹公所起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贾雨村知恩不报的一种大大讽刺。

过去人们养羊,俺家乡有一种山羊头上不长羊角,这种不长羊角的羊,被乡亲们唤作“葫芦头羊”,具体从那说起的,无人能说得清楚,大概与葫芦光光的样子有关。在俚语当中,形容一个人个头不高,又矮胖,就用“冬瓜不像冬瓜,葫芦不像葫芦”来揶揄,如果某个人不爱说话,便称之为“闷葫芦”,这也是故乡语系中的丰富联想吧。

宗璞是“哲学巨人”冯友兰的女儿,她从“南渡”到“北归”,书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民族浩歌。作品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共同书写了民族的抗争史和精神史,包含着家国情怀。有人问宗璞:你的作品为什么叫“野葫芦引”?是不是受《红楼梦》的影响?她笑着说,“故弄玄虚”。停顿了一会,才正色道:“我写小说常苦于拘泥于史,历史是哑巴,要靠别人说话。我很同情它。但我写的又是小说,里面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不明所以的东西,真是'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人本来就不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写的历史,所以人生真是个“野葫芦”,没法太清楚。那为什么还要'引’呢?因为我不能对历史说三道四,只能说个引子,引你自己去看历史,看人生的世态。”

这时的葫芦已经上升到哲学的境界了,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果实,而是人文之果、文化之果了。

05

《红楼梦》中,刘姥姥不会作诗,被逼急了,曾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应付,她给大观园带的礼物中,也有倭瓜。其实,曹公笔下的倭瓜,真名就叫南瓜。

令人好奇的是,倭瓜为何又叫南瓜?

南瓜原产于南美洲,已有9000年的栽培历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后被葡萄牙引种到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地,明代开始进入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其肉厚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有趣的是,在光绪之前甚少见“南瓜”之说,多以“翻瓜”“蕃瓜”“窝瓜”称之。一方面是说它体量巨大,一方面是说它来自海外,还有“金瓜”一说,因为它色泽金黄,且有药用价值。鸦片泛滥之时,南瓜常被用作药物,以治疗烟瘾。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南瓜沿大运河向北移栽,特别是山东,成了北方南瓜种植重镇,人们方才意识到此瓜应自南来,“南瓜”之称开始流行。

南瓜的果实有圆、扁圆、长圆、纺锤形或葫芦形,先端多凹陷,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和纵沟,成熟后有白霜。肉厚,黄白色,老熟后有特殊香气,味甜而面。种子扁,种皮灰白色或褐茶色,边缘明显粗糙。

大约1986年至1987年,新野境内曾流行种植倭瓜(也有叫绞瓜?),但绝不是曹公笔下的倭瓜。这种瓜大概是从葫芦家族里衍生出的一个新品种。它不蔓不枝,窝形小,一结一谷堆,结出的果实个头矮小,略大于后来的西葫芦,果实外皮稍稍起棱,色淡、微白,老了呈褐土色。只是这种瓜质细脆,没有老葫芦那种绵、甜的口感,竟渐渐衰落。

南瓜,从古籍上看,当时人们不仅吃果实,还吃叶,比如“以叶作菹,去筋净乃妙”;花亦能食,“泡以开水盐渍之,署日以代干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须,否则太苦。

2014年5月,我蜗居衢州,公司的空地上种了几十株南瓜,开花甚多,几位广西同事趁早采了南瓜花,烧成汤,让我尝尝鲜。我先是摇头,但又不忍拒绝同事的热情,皱着眉喝完了南瓜花汤,并没有传说的那股苦涩味,挺甜,伴自然清香,方才验证了古人的说法是正确的。

至今,在浙江中南部、湖南常德、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民间称南瓜叫金瓜,也叫南金瓜的。金瓜鲜嫩清香、松脆爽口、是家庭、饭店、宾馆中色香味俱佳的上等菜肴,享有“植物海蜇”的美誉。其优点非常明显,它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食,故又称“饭瓜”“米瓜”。

我的家乡,有一种植物也叫金瓜的,但是形状与南瓜却截然不同。这种金瓜是需要搭架子的,花朵大,并散发出如兰草的阵阵香味,瓜的外观状如碗,上圆下方,色泽光滑、嫩瓜呈金黄色,后成熟逐渐转红,下部长有三个小凸起,如三足鼎立,活脱脱一个佛龛上摆着的香炉,所以也叫香炉瓜。我依稀记得幼时上学,教语文的焦老师喜欢在他寝室门前种植几窝,挂果时,抬头仰望,火红的样子像一个个小灯笼,甚是好看。这种瓜主要用于观赏,其肉质细,味道好,可炒食,烧汤等,对糖尿病和肾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那时,年龄尚小,还不知道焦老师晚年患上糖尿病,只是诧异:他怎么老爱倒药渣,里面时常还夹杂着金瓜的碎片,现在想来那金瓜也是为了给他治病用的。焦老师早已作古,而那火红火红的金瓜与老师的教诲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06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葫芦又衍生出很多新型品种,如瓠子(蒲瓜、早瓜),口感细腻、质地洁白,泾县、芜湖一带用其作主料烧的“开洋瓠子”,就是享誉皖南一道的美食,令人赞不绝口;还有浙东南台州一带的“三鲜面疙瘩”,厨师就喜欢用瓠子作辅助菜肴,味道鲜嫩无比,回味无穷;再有从新西兰引进过来的板栗南瓜,几经改良,扁球形的果实,外皮色泽乌黑发亮,内部肉质橙黄糯甜,蒸之则是婴幼儿的上佳食品。而那儿时把玩一拃盈余的宝葫芦,早已成了造型奇特的工艺品,挂在窗前随风摇曳,和着《金刚葫芦娃》的叮咚叮当的欢快节奏,飘向远逝的童年岁月。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葫芦的叫法自然也各有不同,甲之蜜桃,乙之砒霜,丁之北瓜,按下葫芦起个瓢,远非我这浅薄文字所能尽述,只能择其扼要,校法刘心武先生“为芹收佚稿,何论异还同”罢了。

立岳:

原名秦丽月,河南新野人,文风散淡,个性随和,爱书法,好行隶,喜游山水,聊寄情怀。

(0)

相关推荐

  • 陆俊萍 | 故乡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

    读王村,是一种见证时光的惊喜,是回到儿时故乡的喜悦-- 故乡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 文 | 陆俊萍 图 | 酸枣小孩 <从前,有个王村>是酸枣小孩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翻卷读文竟是爱不释手, ...

  • 【古今中外】你有所不知的南瓜称谓的来历

    [古今中外] 你有所不知的南瓜称谓的来历 对老北京来说,南瓜可是当家菜,有权有势的人要吃蟹黄南瓜等名肴,普通人也要靠它抵挡饥荒,甚至休闲待客,也少不了南瓜子.<红楼梦>中,刘姥姥不会作诗, ...

  • 稻·黍·薯·瓠——熟悉而又陌生的农作物

    □陈锦 传统上,莆仙地区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并且本地传统上只种植水稻而不种植旱稻,这就导致"稻"在方言被默认为"水稻",平读&quo ...

  • 红薯和倭瓜,是如何成为一些人的忌讳的?

    一.红薯 红薯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叫白薯,因为和"白数"谐音,成为了贬损人的名词,而不被人喜欢,通常评价一个人思维不太灵活,就会说那个人是个大白薯. 很小的时候,学校老师就给同学们讲 ...

  • 齐白石的一项艺术成就——南瓜画

    昨天在饭店吃红豆沙南瓜盅,就想起齐白石的南瓜画了,今天漫说一番. 一.吴昌硕画南瓜 南瓜入画,不知始于何时何人,不过,吴昌硕已然偶有为之,这是可以知道的.齐白石是私淑吴昌硕的,所以,要说他的南瓜画,还 ...

  • 鼠岁吉祥系列课程相关图案(5)

    在民间剪纸里,金瓜一般以南瓜的形象为主,兼其它瓜类的变形.金瓜象征幸福.财富.孕育,当然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啦. 在喜花里,瓜一般代表多子,老鼠啃南瓜的题裁特别多,除了代表多子多孙之外,还隐喻男女爱情. ...

  • 立岳||【散文】《情寄西峡慕名师》

        情 寄 西 峡 慕 名 师                   文 / 立 岳 确切来说,对于山城西峡,我的记忆是断续凌乱的.比如乱世枭雄别廷芳,比如农民作家乔典运,比如猕猴桃和香菇酱等等,直 ...

  • 立岳||【散文】《行在路上》

    行 在 路 上 文/立岳 秋雨大师曾说"行者无疆".而人生,就是行在路上,哪怕是光着脚丫,或是穿着千层底,只要踏实地走在路上,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和怒放. 路是心的选择,心若晴朗,路 ...

  • 立岳||【散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看到其他伙伴有小人书看,非常的眼红.就死乞白赖地跟在小伙伴的屁股后面,说尽好话并押了自做的洋火枪(火柴枪),才借得几本,晚上凑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翻看,鼻 ...

  • 立岳||【散文】 一条河流的名字

    一条河流的名字          文/立岳 01 这是一条北方再普通不过的河流,普通得竟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等人们回过神来,才发现它早已断流了十余年了.一条河的断流,看似起源于一个截留不起眼的细节,却 ...

  • 立岳||【散文】 荐贤岭上

         荐 贤 岭 上          文/立岳 荐贤岭,也叫分水岭,是三国时期遗留在镇上较为出名的古迹之一. 据史料记载,旧时沙堰土寨有寨门四座,东西南北门楼上分别镶嵌着一块古朴典雅的石刻门楣横 ...

  • 立岳||【散文】 桑葚熟了

          桑 葚 熟 了                      文/立岳 谷雨落,桑葚红. 那晚,我沿着104国道上的人行道散步,两边的村庄错落有致,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青砖绿瓦,古色古香,周遭 ...

  • 立岳||【散文】敬畏麦子

             敬 畏 麦 子                                      文/立岳 我是何时疏于麦子的,我已经无法记起.但是疏于,并不代表遗忘,朴实的麦子里留存我成长 ...

  • 立岳||【散文】蝉鸣的夏天

           蝉鸣的夏天                文/立岳 有蝉鸣,夏天才热烈. 我童年对夏天的记忆,是从蝉的鸣叫中开始的.斑驳摇曳的树影,枝头间躲藏着圆墩墩的知了,两翼后的空腔里长有像钹一样的 ...

  • 立岳||【散文】精神的故乡

         精神的故乡                        文/立岳                                    01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两个故乡.   一个是物理的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