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高考,我们如何教孩子学习古诗文?

【家教智慧 第492期】

应对新高考,我们如何教孩子学习古诗文?

一直以来,从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到决定考生一生命运的高考,古诗文都是语文考试的经典题目,其中的原文默写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年的高考也不例外,全国卷Ⅰ第三大题就是“名篇名句默写”,

地方卷也有,如北京卷第三大题第17小题,“在横线出填写作品原句”就是这样的题目……

不过,今年北京卷的“原句默写”有一个新亮点,那就是打破了过去“原文补遗”——即“给出上句写下句”或是“根据下句补出上句”——的单一机械默写方式,采用了“场景引用”新形式——就是先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现代场景,要求学生结合场景,恰当地选用两句古诗文。原题如下: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的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就不仅要求学生有深厚的古诗文功底,对古诗文有深刻的理解,更能根据实际场景“见景寻句”,找出与场景氛相适合的“诗句”恰当地引用之。

实际上,古诗文“场景引用”并非是新生事物,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恰当妙用古诗文,不但可以彰显说(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语言或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更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增强语言和文章的感染力。

如台湾作家琼瑶,就喜欢以古诗词为文章题目:《几度夕阳红》《月满西楼》《计上心头》《绮罗心,魂梦隔》等,借诗词本身的意境让人未读文,先入境,激起强烈的阅读欲。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在文章或段落开头嵌入诗词佳句,能起到领起全篇(段)作用,使语言凝练精辟,还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辞,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答记者问结束语)”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虽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再回到今年的北京卷考题,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你在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的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这个时候,你引用上两句与活动场景相适应的古诗,不但可以彰显你的文化底蕴和才气,更可显出你对来宾的尊重,烘染起热烈隆重的气氛。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可是,我们不少的孩子,虽然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背诗诵词,但却疏于运用,虽然熟读了唐诗几百首,不但不会作诗不会吟,连最基本的引用都没有做到,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让孩子背诗的目的太过单纯,就是为背而背,背过的目的太功利,把孩子当成了电脑的硬盘,只是把诗词刻印在孩子大脑中,只为考试默写时能得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家长和孩子太过功利,更怪我们评价的手段——考试形式太过单一,过去从小学到高考的所有考试中,只要考古诗词,几乎清一色全是“原文补遗”式,因此,在孩子和家长看来,只要把诗背下来,写下来,就完成了古诗文的学习。

纵观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很少有对孩子进行古诗文“引用”的专题训练。尽管老师们知道“引用”的好处,但因课本上没有设计相关的习作练习单元,因此,老师也很少做这方面的指导。

再说,在说话和写作中恰当、灵活、巧妙地运用甚至化用古诗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引领和训练才能掌握。因而,从小学到高中的习作指导中,所有语文老师都要有意为之,学生的古诗文引用素养才可形成。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要孩子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只是背诵、理解、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会灵活运用、化用,否则,孩子们脑中诗词存的再多,也与存电脑硬盘里并无二致——仅是一堆文字符号而已。

教育部发布的新高考方案,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个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是什么?2018高考北京卷默写题形式的“创新”为我们作出了具体的诠释——那就是“弱化机械记忆重现,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这也就是说,今后,孩子们的古诗文学习,仅背下来、写下来是不行的,还要深刻理解其含义;不但理解,遇到与古诗文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还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再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8高考北京卷,为我们孩子的古诗文学习指明了方向!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