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寧浣花夫人传奇
陆游梅花绝句曰: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成都浣花溪
浣花溪在成都西郊,又称百花潭,在那里聚集着成都最有文化底蕴的几个公园: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百花潭公园、青羊宫及文化公园,浣花溪流水清幽,风光幽雅,绿树成荫。浣花溪内的“少陵草堂”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向往和凭吊诗人杜甫的圣地。唐代诗人张籍的《送客游蜀》道: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浣花溪公园内的诗歌大道
浣花溪公园一角
可见在杜甫以后,浣花溪或百花潭就声名远播。为啥浣花溪又叫百花潭呢?杜甫草堂兴建于何时?为何杜甫草堂内建有“浣花夫人祠”,这浣花夫人与草堂有何关系?这要从唐朝成都的传奇女性浣花夫人的故事说起:
杜甫草堂内的浣花夫人祠
唐朝中期,生長於蜀中成都西郊的浣花夫人任氏,稱得上一位奇女子。據宋人任政一《遊浣花記》載,唐時,溪畔住著信佛的母女二人,女兒出落得裊裊婷婷,不僅面容美貌,而且心地善良。某日,有一滿身疥瘡、衣衫破爛的和尚路過溪邊,竟脫下那沾滿膿血的袈裟求村人代洗,別人避之猶恐不及,惟任氏女欣然接而濯之。此時出現一樁奇事:但見她每一漂衣,蓮花朵朵隨水而浮,霎時百花滿潭。抬頭時和尚已飄然遠去。自此,任氏浣衣之溪便被名為“浣花溪”,綻放蓮花的水塘謂之“百花潭”,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這位被稱為“浣花姑娘」的任氏女,後來嫁與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崔寧為妻,世稱“浣花夫人”。碰巧的是,浣花夫人生長的年代與當時入川流寓浣花溪畔、築草堂而居的大詩人杜甫幾乎同時。杜甫離川不久,浣花夫人擴建房舍,將杜甫草堂佔為私宅;後因篤信佛教,又捨宅為寺,變成後來的梵安寺,又稱草堂寺。此舉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杜甫故居宅地的作用,為日後的歷代擴充修葺杜甫草堂奠定了基礎。
浣花夫人的另一件壯舉,竟使她成為人所敬仰的巾幗英雄。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唐大歷元年(公元768),崔寧奉召入朝,瀘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發動叛亂,一舉攻佔了成都。守城者崔寧之弟崔寬潰不成軍。值此危亡之際,任氏毅然拿出家財十萬,召幕了勇士數千,並且親自披掛上陣率眾禦敵,致使叛軍震懾,“子琳大懼”。在任氏身先士卒的英勇抵抗下,楊子琳潰退出城,大敗而逃。浣花夫人保衛成都,名垂青史,被朝廷嘉獎而封為“冀國夫人”,百姓和地方官員為她立“冀國夫人祠”,又稱“浣花夫人祠”。
浣花夫人的生日是農曆四月十九日,為了紀念她,從唐代就已興起的“浣花日”使這一天成為成都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宋人任政一在《遊浣花記》中詳記其空前盛況:“成都之俗,以遊樂相尚,而浣花為特甚……都人仕女,麗服靚妝,南出錦官門,稍折而東,行十里,入梵安寺,羅拜冀國夫人祠下,退遊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為是遊者,駕舟如屋,飾以繪彩,連檣銜尾,蕩漾波間;簫鼓絃歌之聲,喧鬨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結棚,上下數里,以閱舟之往來。成都之人於它遊觀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則傾城而往,里巷闐然。”
這一段記載,人们可想像到当時“浣花日”規模之大,遊人之盛;還使人聯想到今天之成都人依然以“遊樂相尚”,每逢假日便“傾城而往”,將出城郊遊當作主要遊樂項目,此風尚確有其歷史淵源也。
至今,杜甫草堂内的“浣花夫人祠”中,仍塑有任氏塑像供奉香火,並有楹聯讚曰:
廟貌照花溪,鄰舍獨容詩客駐;
戎功平草賊,江山有賴美人扶。
上聯敘任氏當年在浣花溪畔建私宅,擴建後的私宅“包容”了杜甫草堂這一史跡;下聯讚頌任氏保衛成都的殊勳。“江山有賴美人扶”一語,耐人尋味。
浣花夫人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