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求职信:干谒诗文 ——《长安十二时辰》乱弹之四

昨晚《长安十二时辰》又更新了四集,看了后有些迷惑,导演究竟是要拍悬疑剧,还是长安风情剧啊?上网看了看,有说该剧分二季,49集,也有说三季,60集,优酷显示48集。要在40多集里保持紧张、刺激、悬念重重的剧情,难度太大。感觉要演砸,后面再说。

在更新的剧集里,又看到程参这个倒霉蛋了。

程参是一介书生,想到长安来谋官职,没想到一进长安就被无端卷入靖安司大牢,起因是跟了他三年的爱马“绿眉”被抢走,干谒诗被烧毁。

什么是干谒诗?对程参为什么那么重要?

干谒诗,后来加上“文”,成为干谒诗文,是唐朝文人求取官职的自荐信。

中国古代是“君子、小人”社会,简单地说,体制内的是君子,体制外的是小人。这里的小人不是贬义,是指普通的大耳朵老百姓。小人范畴历朝历代没啥变化,君子则有变化。

唐代的“君子”是士族,也称望族、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这是魏晋九品中正制以来形成的弊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阶层固化,寒门子弟很难进入上层社会。

寒门是和豪门相对应的,指的也是官场中人,不是贫寒百姓,是说那些没有几代人做大官背景,或者世代只是小官的家庭。曹操、诸葛亮官至丞相,还是寒门。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才是豪门。

豪门寒门都是门,老百姓没门。

唐代有很大豪门士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闻喜裴氏、京兆杜氏等等,作为皇族的陇西李氏、后族的鲜卑长孙氏是靠皇权强行排在士族第一第二的,其实根本不在那些豪门士族的眼里。到了晚唐,被太监拥立为帝的唐文宗还在感叹:“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西厢记》里,张生想娶崔莺莺,就是典型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崔莺莺是清河崔氏,定亲于荥阳郑氏,那叫门当户对,张生算个什么东东?

唐朝的寒门子弟要想进入仕途,必须得有朝中显贵的举荐。为了让朝中显贵认识自己,寒门子弟就给这些显贵投递诗文,以此增加印象,赢得好感,获得举荐。

这些诗文就是干谒诗文。

当时已经有了科举,但不完善,试卷没糊名,主考官看得见考生的名字,这就有猫腻了,寒门子弟在参加科举前后,也采取这种方式博取考官的认可,称为“行卷”,过几天再投,称为“温卷”,这些都是干谒诗文。

前期干谒,以诗为主,后期加入了文,这类文多是传奇故事,现在称为古典小说。唐朝古典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高峰,就是这些文人“行卷”“温卷”带来的。

唐人求职很含蓄,不像今天的求职者一样自吹自擂。有些干谒诗现在还进了教材,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

白居易找的是著作郎顾况,还因为名字被顾况调侃了一句:“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还有孟浩然写给宰相张九龄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还有朱庆馀投给官水部郎中与韩愈齐名的张籍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谁会想到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只是用来求职的呢?

宋朝完善科举制度后,干谒诗文才因失去功能而消失。

程参,即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大家熟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就是他写的。他在剧中目前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破解了“厥勒霍多”就是“末世火劫”的意思。其他的镜头就是嚷嚷着要吃饭的可怜小子。不知道后面会不会起作用。把一个写出雄浑壮美的边塞诗人演成一个有些酸腐的小文人,有点搞笑。

前面写这几篇是想帮助各位更好地看懂剧情,想等全部剧集播完后,再来吹编导的剧情设计什么的。昨天看了更新,有点忍不住了,随便吹几句吧。

中国没有商业性娱乐文学的传统,文人创作在观念上受“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传统影响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现代影响,大多有宏大叙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做不出也做不来纯商业文学。

《长安十二时辰》本来应该是个商业性娱乐节目,编导又想去展现大唐盛世景象,弄成现在这样,似乎两方面都没做好,有些尴尬了。

其实开头是很紧凑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写有“元”的灯笼四处高挂,表明是上元节。第二个镜头就是一个燃烧的灯笼,上面是个傩舞面具,表明和火有关,和隐藏着的人有关。表现得干净利落,清楚明白,这样拍下去多好?

后来慢慢就变了,一些游离于剧情之外的东西使剧情结构变得松散。比如徐宾造纸,编导想表明徐宾的清白,可是造纸和案情有啥关系。唐朝纸张缺乏造成登记制度缺失,引发社会问题,就算这是个天大问题,和本案有什么关系呢?造成社会问题的事情多了,比如洪灾,难不成还要去演一出抗洪救灾?

中国的编导还有个很让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总以为观众看不懂,总想把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都讲给观众听,比如靖安司的由来啊、景寺和波斯寺的区别啊,不断地停下剧情来交代知识点,这样做只会让剧情拖沓,要相信观众看得懂。

电视艺术靠画面表现内容,张小敬出场是拔下牢房墙上的一个塞子,露出一个小洞,看出去是和靖安司相通的景龙观残址,表现的是张小敬就只有这个狭小的出路,其命运和靖安司连接在一起。观众看得懂,不需要交代的。

崔六是个重要的角色吧,整个案件就是因为崔六做卧底没成功引发靖安司介入的。崔六镜头很少,也许因为是黄海波饰演的原因,被删减了许多,但已经够了,交代清楚了,他就是个不成功的卧底,不需要那么多镜头。

(剧中许鹤子的扮演者是黄海波的老婆曲姗姗,能够让黄海波夫妻出镜,导演还是够仗义)

《24小时》里的CTU,那么庞大的机构,剧中也没有专门介绍过成立了几年,由哪些人组成,没必要,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自然会知道这是个什么组织。

《24小时》从头到尾紧张、惊险、刺激,剧情曲折复杂,让人窒息。看《长安十二时辰》还没这感觉,还够得学。

该剧导演说过一句话,不是反映大唐盛世全景,只是展现大唐盛世的一天。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不是通过紧张的剧情来附带展示,而是游离于剧情之外刻意的展示,没能将两者水乳交融。

既然取名叫《长安十二时辰》,那就放下宏大叙事的情怀,好好地拍个悬疑类娱乐片吧。其实不是每部电视剧都需要宏大叙事的,“英雄打怪”的娱乐片也是很有道德价值观的。

真很担心又是龙头蛇尾,不然就溴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