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蒙台梭利工作不感兴趣,如何寻找蒙氏教具新的兴趣点?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就如同找到了开启宝库的金钥匙。
无论在哪个阶段,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均是如此,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就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学习的动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喜欢新事物、新玩具、新玩伴,孩子们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
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当孩子们对教具工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作为蒙氏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工作材料帮助孩子寻找新的兴趣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聊一下。
孩子们真的失去兴趣了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孩子整天就是操作教具。
一件教具摆弄了N多遍,当孩子失去新鲜感之后,自然就会觉得蒙氏教具刻板、枯燥。
甚至有一些刚入行蒙氏教育的老师也会这样想:“孩子们都会做这些工作了,每天操作来操作去,有什么意思啊!”
当蒙氏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掌握的不够透彻,没有悟透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情境一:教室中孩子们各玩各的,有的孩子把蒙氏教具想象成玩具,一会儿“嘟嘟嘟”开汽车,一会儿“轰隆隆”打怪兽,玩得不亦乐乎。
情境二:有的孩子无所事事地四处闲逛,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的孩子虽然选择了一项教具放在面前,但注意力并不在其中,要么发呆,要么张望同伴的工作,要么和同伴嬉笑哄闹。
情境三:有时候,还会有这样一些“聪明”的孩子,当他发现老师在注意着自己时,就按照老师的展示一板一眼地操作,当老师没注意到他时,就和同伴把教具当做玩具玩。
以上三种情境,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是最常见的。看起来孩子似乎对蒙氏工作材料并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点厌烦。
这时候,作为蒙氏教师,有时候就会处于迷惘、不知所措。
对于教室中孩子们的状态,应该听之任之,还是进行干预,“强迫”孩子们安心做好手中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蒙氏教师会觉得,孩子们一定是掌握了这些工作,应该给他们示范更高年龄段教具操作,于是匆匆忙忙让孩子们练习其他教具。
理清现象的本质
蒙台梭利教具,每一件设计的都独具匠心。
这些教具的设计是基于蒙台梭利博士通过长期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敏感期特点而精心研制出来的。
蒙台梭利教具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当孩子们出现了类似对工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作为蒙氏教师,要深刻反思,通过孩子们表现出的现象,找到深层次原因。
1、观察不够细致。
这一点是经常出现的主要原因,每个蒙氏老师专业知识技能不同,对孩子的观察角度自然就不同。
尤其是刚入职一两年左右的老师,没有发现孩子正处于哪一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因而对于孩子发展的需求不太了解,不能及时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指导。
进而造成孩子已经熟悉掌握现有的工作后,又没有新的兴趣点出现,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2、理念没有掌握精髓,教具教育目的没有悟透。
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理念,只有真正悟透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知识,才能知晓每一个教具操作的背后教育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新手蒙氏老师,往往只注重教具操作的形式,对于各种蒙氏教具的教育功能了解得不细致、不透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给孩子展示活动和指导的时候就显得死板、僵化,缺乏变通,进而使孩子对工作也失去了兴趣。
如何寻找蒙氏教具新的兴趣点?
在日常教学中,当孩子表现出对手中的蒙氏工作不感兴趣,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发现蒙氏工作中新的兴趣点呢?
1、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
观察仍旧是首要因素,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都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当一个孩子对自己手中的工作材料表现出厌烦、无趣的时候,老师不要忙着介入,而是应该仔细观察这个孩子一段时间。
看看他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他是已经操作过了很多次,不再有兴趣点了吗?
还是因为不会操作,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他对其他小朋友的工作发生了兴趣?
先通过观察,分析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再及时调整教室的教具,布置好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2、丰富教具的延伸工作。
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工作材料的教育功能并不是唯一的,同一种工作材料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引导他进行更高阶段的延伸工作。
比如,孩子们在做嵌板工作时,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植物、动物的组成部分,了解它们的结构。
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更难一些操作,直接在工作毯上进行拼图,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可以提供纸张和铅笔让幼儿描画轮廓,画嵌板画,提高艺术方面感知和表现的能力;
还可以进行刺的工作,锻炼小手指的灵活性和耐心等。
这些就需要蒙氏教师,准备丰富的延伸工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