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舂容:从容悠扬)
元·傅若金《诗法正论》
或问作诗下手处,先生曰: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絶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则第一聫是起,第二聨是承,第三聫是转,第四聫是合。
松颜客曰:起承转合是一条很重要的法则,除某些古风与排律外,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起承转合”经营或分析。下以七律正宗杜甫《蜀相》为例释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傅若金言,绝句之起承转合自然是其一二三四句各担其职,而律诗(此处不言排律,下同)则划分为四联以视之。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名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者,下巴颏也。故首——颔——颈——尾)。
所谓“起要平直”,即是说诗之起句(或联)要平稳直陈。《蜀相》首联的意思是“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寻找?在锦官城的外面,那里柏树很茂密”。这个意思确实是很直观的,一看便知,无需多说。
再看承句(或联),“要舂容”即是顺承不突兀且悠闲有余。《蜀相》颔联的意思是“照映台阶的碧绿的草独自散发春天的色彩,隔着树叶的黄鹂空空的发出美好的声音”。这个意思是承接着上一联而写的,上一联把丞相祠堂定位在锦官城外面的茂密的柏树处后,现在需要进一步细化的信息,而杜甫马上给我们提供了彼处的“台阶、青草、春色、树叶、黄鹂、鸟声”,这就是“顺承不突兀”。那么,“悠闲有余”呢?主要在“自、空”两字,“独自”和“空空”已将景物代入人情,不再是纯的写景句子。这里人情的介入是由实转虚,使得诗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有了丰富无穷的人之情感世界,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悠闲有余”。
再看转句(或联)的“要变化”就律诗而言,“转”的职责是颈联承担,而人的颈部正是负责转动的。变化者,变动化生也,是故“转”得越妙,下面的诗句就化得越妙。在“自、空”的情感渲染下,杜甫在《蜀相》作的“转”,没有转得太玄,而是直接来了个时空转换——由自己所处唐朝祠堂穿越到三国时期,于是有了“多次拜望频频为了天下大计,两代朝庭的开创助成老臣子的苦心”这两句对诸葛亮浓缩的评价。这个“转”,把首联的“丞相”和颔联的“情景”全部关联起来,让读者都情不自禁转向对蜀汉尤其诸葛亮的思考之中,变化得着实精彩!让人不由得想起庄子《逍遥游》的“鲲鹏之化,水击三千”,整首诗顿时有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期待!
再看合句(或联)的“要渊水”。渊水者,言深远也。尾联如何深远?这牵涉关于诸葛亮的思考,其深化出的该是什么?在万众瞩目之下,杜甫给出的答案是“出兵不胜自身先死去,长长的使得英雄们泪满衣襟”!有此合句,千古英雄同叹,《宋史·宗泽传》:“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蜀相》合句之感染力,可见一斑。
又及:《逍遥游》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即是“起”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即是“承”;“化而为鸟”即是“转”;“其名而鹏”即是“合”也。然则,“其名而鹏”又是“起”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又是“承”......此即庄子之行云流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