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散文天地 ·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刘静斋‖总第1104期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刘静斋【精品】
文/周脉明(山东)
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刘静斋老师从济南市里被调到我们那所乡办中学。听乡里人说,刘老师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大官儿,新中国成立前夕,跟着蒋介石跑到台湾去了。刘老师受父亲的牵连,被下放到我们中学。
刘老师当时51岁,两只深邃的大眼睛显得很稳重,身材稍长稍瘦,中分的头发也稍长。有点儿像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头型。
刘老师肚子里的学问就像一座宝藏,我们永远也挖不完。以前我们上语文课,只是按部就班地认识生字,抄写句子,熟读或者背诵课文,做做课后题。而刘老师则让我们只在课下熟读课本就可以了,在课堂上抛开课本,他给我们讲历史、讲人文、讲地理、讲科普知识,让我们写感受……
那时候,还不盛行阅读文学名著,而刘老师却专门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如《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钦差大臣》《简·爱》《童年》《山海经》《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和我们新中国的科学家、十大元帅等人物传记。潜移默化中,我们小小的灵魂中就灌输进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孔子东游、秦始皇统一中国、青年英雄霍去病、昭君出塞、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唐宋八大家,以及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董存瑞、刘胡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等等,一个生动有趣、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个震撼人的心灵、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渐渐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刘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度遭到老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质疑。老校长曾经多次告诫刘老师:“学生要学习教材,不然国家编教材干吗?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上不来,你这个老师就白当了……”
对此,刘老师对老校长真诚地说道:“校长,您就放心吧!我绝不会耽误孩子们的前途的。我怎能拿着这些农村孩子们的未来当儿戏呢……”
我们四年组共有四个班,每次学校统一考试,我们班的语文总成绩除了第一学期排在倒数第一外,在以后每次考试中,全班总成绩在全校总是第一名。当然老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质疑也没有了,其他语文老师反而在老校长的带领下到我们班听课,学习我们刘老师的教学模式。后来,在刘老师带领下,我们学校成了全县“示范性语文教学基地”。
其实,对于刘老师的教学模式受益最深的还是我们那一班学生。据粗略统计,全班共41人,其中14人从事文学和公文写作;7个人研究历史和地理;11个人做中小学语文老师,5人是大学写作、古代汉语、中国通史讲师……这一切,都得益于刘老师最初的启蒙。
刘老师有个爱好,就是每天晚上总要喝一杯白酒,大约有二三两吧。每天晚饭的时候,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门前,手拿一本书。旁边石桌上摆着一杯白酒,一个咸鸭蛋,一碟炒花生米……他看一会儿书,端起酒杯放到嘴边,“滋——”一口,放下酒杯,用筷子夹起一粒花生米放进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拿起咸鸭蛋,用筷子杵点儿蛋清或者蛋黄,往嘴里一抿,放下;然后又拿起书本,一边品味一边看起书来……
刘老师晚上喝酒的动作,早已影印进我们的心中。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能把他模仿得惟妙惟肖。刘老师喝酒的动作被我和一位同学“抄袭”到学校的联欢会上。刘老师看了,反而吃惊地问我们:“我真的这样吗?”
刘老师属于那种第一眼看上去没有人缘,可是一旦与他混熟了就忘不了他,以后的日子里,几天不见还想他的那种老师。别看刘老师50多岁老了,可是和我们在操场上跑步、跳鞍马,做俯卧撑等等,丝毫不会输给我们。有一天周末,他带我们去爬学校东面的大寨山,大寨山是我们乡里的第一大高峰,刘老师竟然和我们农村学生一样,一口气爬上山顶,大气不喘。
刘老师与我们学生这么好,当然我们学生会投桃报李,但是却差点儿送掉了刘老师的性命。
初三那年秋天,周末的一个下午,我返回学校的途中,看到满山红彤彤的柿子在夕阳的照耀下,宛如一只只红灯笼挂在柿子树上。于是我便摘了十几个柿子,拿到了学校送给了刘老师。刘老师刚刚喝完酒,吃完饭,他手拿柿子眉开眼笑:“这是好东西,我得收下。这在城里花多少钱买不到……”
当我上完夜自习回到宿舍时,校园里传来救护车的声音。我和同学们赶紧跑出来一看,有人把刘老师抬上了救护车。听其他老师说,刘老师是因为喝酒后吃了学生给他的柿子中毒了……
当时我的肠子都悔青了,眼泪不由自主掉了下来,心里默念着:刘老师,你可要挺住……
第二天早上,我刚要约上几位同学去医院看刘老师,没想到刘老师回来了。
“刘老师……我……对不起……”我上前紧紧抓住刘老师的手,悔恨的泪水又流出来了。
“不碍事的,老师这不是好好的吗……”刘老师抚摸着我的肩膀对我安慰道,“再说这事不能怪你。我也不知道喝酒后不能吃柿子……哈哈……都怪我馋嘴……”
刘老师最后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柿子事件”过后不到一个月,刘老师又被调回了济南市里一所大学上课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们也多次去找刘老师,可是由于刘老师比较忙,每次见面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后来我们一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去向刘老师道谢教育之恩时,刘老师在家里热情款待了我们。再后来渐渐地没了刘老师的音讯。
我想:如果刘老师健在,他现在已经85岁了吧!
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言传
偶尔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段视频: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六七岁的儿子在吃自助餐。面对儿子拿到餐桌上的一大堆食物,父亲指责了儿子几句。意思是让儿子一次不要多拿,应该随吃随拿。儿子却回答自己能吃完。不一会儿,父亲离开座位,去卫生间了。儿子趁此机会,把桌子上的一大堆食物飞快地倒进了桌角下的垃圾桶内。父亲回来后,见此情景,看了看儿子,没有指责儿子,而是毅然从垃圾桶内掏出儿子倒掉的食物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看完这段视频,我不由得怦然心动,记忆的快车载着我一下子回到了我8岁那年。那时候,父亲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喂养着生产队里20多头牛。天天住在牛棚里。我出于好奇,非要跟着父亲在牛棚里住。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三伏,每天晚上父亲必定会用柴草烧一大锅粥给牛喝。父亲说:“牛的胃不能消化带粒的粮食,吃了也白吃;必须磨成面熬成粥,牛喝了才会长膘。”所以,父亲饲养的牛膘肥体壮,而且很少得疾病。
一天晚饭后,来到牛棚后,我觉得有点饿,可是牛棚里又没有现成的干粮,回家去吃,离家又远,何况天黑了,父亲也不放心。我还是哭着闹着给父亲要吃的。父亲无奈便向牛棚附近的邻居借了一个窝窝头塞给了我。我吃了几口,觉得不饿了,想放在一旁不吃了,又怕父亲骂我瞎折腾。于是,我便趁父亲不备,偷偷地把剩下的窝窝头扔进了大锅下的炉灰里。
第二天早晨,父亲掏炉灰时,发现了那块已经沾满炉灰的窝窝头,远看就像一只死老鼠。
“你扔的?”父亲手拿“死老鼠”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我,硬生生地问。
“嗯……”我怯怯地点点头。心想:肯定要挨一顿破口大骂,甚至一顿毒打。父亲常说,粮食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糟蹋粮食就是害人命。
“你看着我……”这时候,父亲瞪了我一眼,只见他把那“死老鼠”拍打了几下,试图把“老鼠毛”抖掉,无奈“老鼠毛”已经根深蒂固。父亲便不再拍打,而是一口一口掰着“死老鼠”,一口一口地往嘴里塞,一口一口地嚼着……父亲的腮帮子一鼓一鼓的,仿佛口中含了一个乒乓球。一会儿乒乓球滚到左腮,一会儿乒乓球滚到右腮……乒乓球在嘴里滚了几个个儿后,才看到父亲的喉结处一鼓,乒乓球才进到肚子里。
“爸……我……我吃……”这时候,我哽咽着声音一把夺过父亲手中还剩一口的“死老鼠”,塞进了口中一嚼,牙齿酥酥,发出异样的声音:“嘠吱吱……”直到十多分钟后那口“死老鼠”才咽进肚子里。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更没有浪费过一丁点儿粮食。因为每当碗里剩下饭粒,盘子里剩下菜叶时,我的眼前就会闪现出父亲那异样的眼神儿,还有我当时口中发出的“嘎吱吱”声。
父子吃自助餐的视频与我和父亲当年吃窝窝头的情景何其相似啊!父亲无声的行动就是儿子最好的教科书,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言传。我相信:那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肯定如我一般,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
【作者简介】周脉明,男,1967年出生。原籍山东平阴,现居鹤岗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检察日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香港《文汇报》《博爱》《做人与处世》《智慧与思维》《小品文选刊》《军事故事会》《上海小说》《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骏马》《草原》《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阳光》《民族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篇并且多次获奖,另有《母爱在<新华字典>里》等文章被选为中小学生阅读题。
组织架构
首席顾问:谭五昌
顾 问:祁人 大 卫 唐成茂
夏敏 毕福堂 灵岩放歌
霍莹 张火炎 曾春根
主 办:作家 · 新视野杂志社
协 办:山西创奇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社 长:吴光德
副社长:吴 莉 孟宪梅
新媒体网络运营部:孟新龙
新加坡发行组稿站站长:舒然(新加坡)
市场部部长:
傑森(美国) 盧俊(香港)
广告发行部部长:翟換靈(香港)
宣传部部长:
(国际)鐘佩敏(美国)
(国内)马玉涛
编辑出版: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总 编 辑:吴光德
主 编:张利杰
执行主编:陈勇
编 辑:孟宪梅 吴莉 孟新龙 杨俊
海外编辑部:
主编:韩舸友(美国洛杉矶)
连续性出版期刊号:ISSN 2709-8087
准印许可证号:京新印外准(2021)第0199号
作家·新视野官方网址:http://www.zjxsyzz.com
投稿邮箱:zjxsysg@163.com
品牌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
中国唯美诗歌网
百度360
华人头条
都市头条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11104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